热电阻测温三线制接线原理

热电阻测温三线制接线原理

ID:20378895

大小:129.7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0

热电阻测温三线制接线原理_第1页
热电阻测温三线制接线原理_第2页
热电阻测温三线制接线原理_第3页
热电阻测温三线制接线原理_第4页
热电阻测温三线制接线原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热电阻测温三线制接线原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热电阻测温三线制接线原理  热电阻测温传感器热电阻是电阻值随温度变化的温度检测元件。它是利用物体(常见的是特定的金属或半导体材料)的导电率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原理制成。它的阻值跟温度的变化成正比,随着温度上升而成匀速增长。使用热电阻测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测量置于测量点上的热电阻的阻值的过程。 采用三线制接线的原因电阻是基本电参数之一,其阻值R可按伏安特性定义,即R=U/I,其中U为电阻两端的电压,I为流过电阻的电流或者按功率P来定义,即R=P/(I^2)。。可见测量热电阻必须在热电阻两端连接导线,而导线的阻值以及阻值随温度变化的特性以及引入的其它干扰,必

2、然会影响测量结果。而要消除这种影响,就必须知道引线的状况,在对热电阻进行测量的同时,从引线的两端对引线进行监测。在两根引线参数一致的前提下,要知道其中一根的状况,至少需要增加一根导线,用来将测量引线中的一根的现场端连接到仪表端。这就是热电阻的三线制连接的由来。 电桥三线制测量原理热电阻测量仪表(温度指示仪、温度变送器等)比较常见的是采用电桥作为前置电路,在采用三线制的条件下,能够有效的消除现场到控制室之间数十到数千米导线对的测量造成的影响。为了说明其工作原理,下面从电桥平衡原理说起。对图一所示的电桥,当A、C端加上电压Ue时,B、D端的电压:Uo=Ue

3、×[R2/(R1+R2)]-Ue×[R3/(R3+R4)]当电桥平衡,即Uo=0时,有:Ue×[R2/(R1+R2)]=Ue×[R3/(R3+R4)]整理后有:R1×R3=R2×R4  或  R1/R2=R4/R3由这个公式可以看出电桥平衡时:供电电压Ue波动时,输出电压Uo不变;桥路的四个桥臂电阻R1、R2、R3、R4按相同比例变化时,输出电压Uo不变;相邻的两个桥臂电阻(R1、R4,R2、R3,R1、R2,R3、R4)按相同比例变化时,输出电压Uo不变;  在平衡电桥的任意一个桥臂上增加一个电阻R△,如图二所示。 当R△=0时,电桥仍然保持平衡; 

4、 当R△发生改变时,Uo的变化仅与R△的变化相关  这时如果将R△作为被测热电阻代入桥路,桥臂电阻的一部分转化为测量接线的电阻值R1’、R2’,如图三所示。  则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当Ra’、Rb’按相同比例发生变化时,对桥路输出Uo没有影响。Rc变化会影响桥路供电电压,但对输出Uo没有影响。桥路输出Uo仅和被测热电阻R△有关。  在实际测量电路中,电桥并不一定设计成平衡状态,热电阻从那个桥臂接入也没有一定之规,但采用三线制接法,利用电桥的平衡能力消除连接导线影响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   以电桥作为热电阻测温仪表的前置电路,可以将热电阻的阻值直

5、接转换成相应的电压,对后续电路没有严格要求,同时可以有效克服接线电阻对测量的影响。通过对桥路参数的合理选择,可以使仪表获得良好的抗干扰能力,所以在热电阻测温仪表中广泛采用。 其它三线制测量方法  近些年来,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无需采用前置电桥而测量热电阻阻值的仪表,一些仪表厂商还开发出了具有完整温度变送器功能的集成模块。虽然这些测量仪表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有一点是无法改变的,就是如果要消除接线电路对测量的影响,就至少需要知道其中一根导线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除非可以忽略连接导线对测量的影响,否则至少需要三根连线。  图四是一个集成温度变送

6、器前置部分的原理示意:当恒流电流流经线路电阻Ra、Rb和测温电阻R△时将分别在这三个电阻上产生电压。不难看出,当三个导线电阻一致时,恒流电流流经R△所产生的电压,等于V2-V1。很显然当三个导线电阻发生等量变化时,这个关系依然成立。 三线制测量对导线的要求  从上面的原理分析可以看出,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要消除导线Ra、Rb对于测量的影响,都有一个要求两根导线的阻值以及在受环境影响发生的变化量都完全一致的要求。  同时对于导线Rc,虽然从理论上对测量不会发生影响,但那只是在理想状态下的推导,实际工作中,仍然会对测量产生影响,而要消除这种影响,就必须对这根

7、导线的状态有所了解,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让这根线和其它两根线保持一致。  所以在采用三线制接线要求采用相同阻值和材质的导线,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采用同规格同材质的导线,例如使用三芯电缆;同时避免或减少中间接头,因为接头的质量有可能对测量产生影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