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水体生境改善技术及机理研究

城市景观水体生境改善技术及机理研究

ID:20380980

大小:3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1

城市景观水体生境改善技术及机理研究_第1页
城市景观水体生境改善技术及机理研究_第2页
城市景观水体生境改善技术及机理研究_第3页
城市景观水体生境改善技术及机理研究_第4页
城市景观水体生境改善技术及机理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市景观水体生境改善技术及机理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城市景观水体生境改善技术与机理研究城市景观水体生境改善技术与机理研究【摘要】:生境改善是恢复城市景观水体健康水生态系统的关键,提高水体透明度是水体生境改善的重点和难点,水体透明度也是体现城市水体景观特征的重要水质指标。城市景观水体透明度不高的原因大多是由水体中大量的浮游植物引起的,而营养盐浓度和水体流动状态对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浓度有较大影响。本论文依托国家“863”课题“水体底部水平流复氧与生物膜联合生境改善技术”(2006AA06Z343),以提高水体透明度为目标,研究了降低水体中营养盐浓度和改善水体流动状态的技术方法、作用机理及工程应用效果。论文通过对实

2、际景观水体的调查和监测,分析了北京典型景观水体的水质状况与生境特征;将凹凸棒石作为吸附剂用于降低水体中磷的浓度,在小试规模上进行了自配水和实际水的效果研究;采用推流曝气生物膜技术降低水体中的氨氮浓度和改善水体的流动状态,在中试规模上进行了0.5t实际水的多组实验槽效果比较,并对技术在工程上的应用进行了跟踪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什刹海与罗马湖水体中沉水植物较少,总氮浓度均处于劣V类水平,但什刹海前海东岸透明度达70cm,而罗马湖透明度却只有27cm。造成两水体透明度存在较大不同的原因是二者磷浓度存在较大差异,什刹海总磷仅为0.042mg/L,而罗马

3、湖总磷达0.36mg/L。可见,磷的浓度是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与水体透明度负相关。(2)柳荫湖和罗马湖的水质均较差,磷的浓度水平均较高,但柳荫湖没有蓝藻水华现象发生,而罗马湖夏季蓝藻水华严重、透明度较低。造成两水体透明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水体的深度不同,柳荫湖平均水深仅为0.5m,小于光补偿深度,满足水生植物生长的光合作用条件,沉水植物与挺水植物生长茂盛;而罗马湖水深为1m,大于光补偿深度,沉水植物不能生长。可见,水生植物对景观水体中浮游藻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水下光照强度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保障,只有在水体深度小于光补偿深度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建康的水生态系统,从而

4、改善水体的透明度。(3)天然蛭石、凹凸棒石的除磷性能较差,酸洗改性对蛭石和凹凸棒石的除磷性能有一定的增强作用,但效果提高不大。蛭石和凹凸棒石通过煅烧改性后吸附磷的效果明显增强,但是蛭石吸附除磷后,溶液pH值有较大升高,而凹凸棒石煅烧改性后溶液pH值升高不大,因此,应优先选用煅烧改性后的凹凸棒石作为除磷吸附剂。凹凸棒石煅烧改性的最佳条件是500℃煅烧2h。(4)用煅烧改性后的凹凸棒石,对含磷浓度为0.226mg/L、pH值为8.04的清河水样进行除磷试验,投加7g/L煅烧改性的凹凸棒石时,磷的去除率为83.53%,除磷后溶液中磷浓度为0.037mg/L。(5)在水

5、体中加入生物膜填料,在不采取推流或曝气的措施时,氨氮和COD浓度略有降低。采用推流+生物膜填料技术措施,氨氮浓度与COD浓度大幅度降低,水体透明度由24cm提高到90cm。低有机物浓度条件下,在推流+生物膜填料技术的基础上,增加曝气措施,进一步提高透明度的效果不明显。(6)推流+生物膜填料技术改变了水体的流态与流速,降低了水体中的氨氮浓度,提高了水体的透明度,其中,氨氮浓度的降低可能是抑制水体中藻类暴发的重要影响因素。(7)推流+生物膜填料技术的工程应用表明:在低浓度的氮、磷条件下,该技术对透明度的改善效果明显。水深1m、面积10000m~2的水体,治理投资为5

6、0万元,每月运行费用为1000元左右。该技术具有效果好、管理简便、运行费用低等特点。综上所述,采用煅烧方式对凹凸棒石进行改性可以有效降低景观水体中的磷,以达到控磷而提高水体透明度的目的;推流+生物膜填料技术可以降低景观水体中氨氮的浓度,改善水体的流态和流速,从而抑制藻类暴发而改善水体的透明度。【关键词】:景观水体生境改善透明度吸附除磷推流复氧【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X52【目录】:摘要6-8ABSTRACT8-15第一章绪论15-411.1景观水体的污染状况与成因15-181.1.1我国景观水体的污染

7、状况15-171.1.2景观水体的污染成因17-181.2景观环境用水的水质要求18-231.2.1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18-191.2.2污水排放及再生水利用标准要求19-211.2.3标准分析比较21-231.3景观水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23-341.3.1水生态恢复技术研究进展23-251.3.2景观水体生境改善技术研究进展25-271.3.3景观水体曝气生物膜技术研究进展27-301.3.4景观水体吸附除磷技术研究进展30-341.4景观水体的治理思路与研究问题的提出34-381.4.1景观水体的治理思路34-361.4.2研究问题的提出36-381.5论文

8、的研究目的与意义38-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