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写意性

工笔画写意性

ID:20427204

大小:4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09

工笔画写意性_第1页
工笔画写意性_第2页
工笔画写意性_第3页
工笔画写意性_第4页
工笔画写意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工笔画写意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工笔画的写意性摘 要: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之前,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表现形态,一般观点认为只有写意画才有“意”而工笔画中没有“意”的存在。其实受传统哲学、美学、绘画理论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工笔画这种画体不但同写意画一样也具有写意性的特征及意的表达,而且无论从工笔画这一画体的产生还是其进行传情达意都远远早于写意画。工笔画的写意性主要通过线、色、造型、构图等视觉因素体现出来。另外本文也从哲学影响,画论先导,书法、诗意的融入几方面来探讨中国工笔画之具有写意性的文化渊源,从而对中国绘画传统作重新的认识,也为工笔画的发展开拓更自由的空间。关键词:工笔画写意性中国画的写意性一、工笔画的发展概况工笔

2、画是中国绘画中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是一门精雕细琢的艺术功夫,在技法上分为“勾染法”与“没骨法”两种。“勾染法”是先用线条勾勒出造型与结构,再予敷色上彩。“没骨法”则是以色彩直接依其造型结构来点、染完成的绘画方式。富于浪漫色彩的写意画自元代在中国画坛占据了主要地位以来,以用笔工整、严谨为特色。工笔画即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唐代花鸟画杰出代表边鸾能画出禽鸟活跃之态、花卉芳艳之色。作《牡丹图》,光色艳发,妙穷毫厘。仔细观赏并可确信所画的是中午的牡丹,原来画面中的猫眼有“竖线”可见。又如五代画家黄筌写花卉翎毛因工细逼真,呼之欲出,而被苍鹰视为真物而袭之,此见于《圣朝名画评》

3、:“广政中昶命筌与其子居农于八卦殿画四时山水及诸禽鸟花卉等,至为精备。其年冬昶将出猎,因按鹰犬,其间一鹰,奋举臂者不能制,遂纵之,直入殿搏其所画翎羽。”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是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都是现实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描写性,而且富有诗意。都在

4、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深度与广度上,运用传统工笔画的写意手段,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精神境界。唐代是工笔画的兴起阶段,唐太宗贞观以来一百多年中,封建经济的繁荣,经济文化对外交流,文人思想活跃,使文学艺术出现昌盛景象,在绘画上也有很大发展,6工笔画在唐代之所以能盛行起来,能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的原因,一方面绘画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绘画的材料改进,工笔画须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初唐时期因绢料的改善而对工笔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据米芾《画史》所载:“古画至唐初皆生绢,至吴生、周、韩斡,后来皆以热汤半熟,入粉捶如银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笔。”此外北宋时代“文人画”的兴起,

5、画风明显地趋向工写结合,都以精工细笔画鸟、兽、虫、鱼,以写意法作坡石、草树,正是因为这些兴起和新的写意的成份注入了画中,才对后代的花鸟画影响极大,尤其对以后的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二、中国画的形式表现工笔,就是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工笔又分为工笔白描和工笔重彩两类。工笔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线条来描绘对象,不涂颜色。白描本来大抵是用来打草稿的,宋代画家李公麟把它发展成独立的画种,他的白描如行云流水,变化无穷丰富,有很强的表现力。他画的《五马图》,人和马都用单线勾出,比例准确,肌肉骨骼的结构清楚,甚至马的毛色所具有的光泽也细致地表现出来,动态极为生动,是古代第一流的白描作

6、品。工笔重彩,就是指工整细密和敷设重色的中国画。在中国绘画的早期,工笔重彩占有主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帛画、都是道地的工笔重彩,特别是轪妃墓的T形“非衣”,构图巧妙,线描精细,设色绚丽,显示了当时工笔重彩达到了高度的成就。古代绘画普遍使用丹砂和青绿之类的重彩颜料,因此称绘画为“丹青”,由此可见工笔重彩在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了。写意画是与工笔画相对而言的一种画法。它要求用粗放、简练的笔墨,画出对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据传唐代的时候,玄宗命令画家李思训和吴道子,一起在大同殿描绘嘉陵江的山水。李思训是擅长工笔重彩的,他用了几个月的工夫完成这幅壁画。吴道子则在一天之内就画成三万余

7、里的嘉陵山水,这可以想象,他不可能用工笔重彩的技法来画,一定是比较粗放、简练的。这说明那时的绘画已经有了工笔、写意的区别了。到了宋代,苏轼提出“士人画”,主张画画“不求形似”,而应写情寄意,以表达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他留下的绘画作品只有一幅《枯木图》,画一株枯树、一块顽石,石后露出一、二枝竹子,树下几根细草。这幅画抒发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思想感情,但大书法家却给以极高的评价,说枝干“虬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