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校园童谣的德育价值

学习《论校园童谣的德育价值

ID:20430017

大小:4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3

学习《论校园童谣的德育价值_第1页
学习《论校园童谣的德育价值_第2页
学习《论校园童谣的德育价值_第3页
学习《论校园童谣的德育价值_第4页
学习《论校园童谣的德育价值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习《论校园童谣的德育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习《论校园童谣的德育价值——关于灰色童谣与德育童谣比较研究》当今,校园童谣教育出现了灰色童谣和德育童谣两个发展方向,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儿童的发展。针对校园童谣这一现象,通过对比研究,能够引起人们对校园童谣教育价值的重视,能够优化童谣教育途径,为德育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也为德育童谣的创作和传播提供理论依据。一、校园童谣的现状研究童谣,自古以来就是教育儿童的一个重要阵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童谣在当代的社会中却发生着骇人听闻的变化。往日的反映时事的童谣不见了,夕时的政治蕴藉的童谣也不见了[1]。

2、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另类的童谣,这种童谣在儿童中间流传出来,并成蔓延的趋势。尤其在小学校园的传播是骇人听闻的[2]。校园童谣是培养学生一种重要方式。分析当前的校园童谣,可以依照对学生的影响力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灰色童谣,另一类是德育童谣[1]。(一)灰色童谣的现状探究灰色童谣是指在校园童谣传播过程中,那种听来可怕,意蕴色情、暴力倾向,低俗下流的童谣。这类童谣多是熟悉的内容,用的是熟悉的形式,自编自唱以致口耳相传的童谣。“现在学生真糟糕,爱哭爱笑还爱闹。天天上课都迟到,迟到也不喊报告。考试作弊有绝招,又能

3、偷看又能抄。个个都像韦小宝,捉弄老师有技巧”。“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美女没人陪;四年级的光棍一堆堆,五年级的情书满天飞,六年级的鸳鸯一对对”。“保证书、保证书,保证以后不读书……”。灰色童谣是流行在儿童全体中的一种文化形式,是由儿童自发创作的一种亚文化模式,体现出很强的创造性、调侃性和群体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自主性,和学校的主流文化相对持而不断出现新现象。同时,灰色童谣也出现了值得教育者关注的负面效应,对儿童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价值取向非常不利。比如,其内容受大众流行文化影响较多

4、,尤其显示出对学校教育及教育者的极端认识以及黄色文化的侵袭等[3]。然而,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对儿童的规训,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一文化有足够的了解,从而实现对这一亚文化的正确的引导。校园文化作为来源广泛而开放的亚文化,受大众文化影响就更为明显。所以,捍卫校园文化就成为迫不及待的任务。(二)德育童谣的现状分析德育童谣是鉴于童谣易于上口,好记忆,适合孩子们的特点,易于流传,孩子们愿说、乐说的基础上,把童谣和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时时、处处受到民族文化熏陶的同时,也明确学校对他们一日言行的具体要求和规

5、范,进而自觉的履行童谣中吟诵的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德育童谣使校园文化水准有所提升,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短短的童谣蕴涵着深刻的育人内涵。这类童谣对儿童优良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资源。德育童谣中包含着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手段、道德评价等道德教育要素。为了更好地发挥德育童谣的德育价值,必须遵守无灌输原则、无意识原则、渗透式原则、自然化和情景化原则等等。让童谣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心里,突出孩子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强化活动的体验环

6、节,成为他们日常行动的指南和奋斗的目标。做到一首童谣“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健全一代儿童”[4]。二、灰色童谣传播特点的研究灰色童谣也不是一时形成的,它的出现和传播都有自己的原因、方式。灰色童谣在中小学生中的广泛流传,让老师们吃惊,让家长们担忧,也引起了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关注[5]。(一)灰色童谣流传的原因1、趣味性强。灰色童谣一般音韵和谐,对儿童的吸引力强。儿童在选择的时候,更加倾向于这类童谣。灰色童谣以调侃、戏谑的轻松方式实现亚文化的自我建构,彰显了儿童的个性和叛逆心理。灰色童谣以嬉戏为特

7、征,或调侃、或揶揄、或自嘲、或宣泄,戏谑之中发泄了儿童的不满情绪。儿童在充满叛逆性的灰色童谣中找到了着力点,自我的表达儿童追求自由,彰显个性的心理特质。校园里许多不同版本的灰色童谣,大多都是孩子们在传统童谣的基础上,融入一些好玩、搞笑、时髦的流行元素,改编诗词名句或流行歌曲而成。用熟悉的形式,唱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内容,构建能够自我甄别的文化样式。灰色童谣的这种自编自唱,顺应了儿童的精神需求。“在我心中,数你最重,三拳两脚把你打得鼻青脸肿……”2、儿童的辨别力差。灰色童谣表达出一种“反学校文化[2]”的情

8、绪,语言调侃,准确宣泄了儿童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其教育作用儿童自己很难领悟到。近几年这种现象在我国也初现端倪,但我国儿童的“反学校文化”,没有出现西方国家所体现的阶级抵抗以及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只是表现为对学校主流文化价值及其权威的怀疑、批判、否定甚至叛离和排斥,其直接的体现是一些外显的失范和越轨行为,如挑战学校权威、违反校规、侮辱师长、校园暴力等。间接的表现则是些隐晦的情绪表达,主要通过歌曲、歌谣、小说等方式对学校教育及其教学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