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和调试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和调试

ID:20448065

大小:3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1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和调试_第1页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和调试_第2页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和调试_第3页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和调试_第4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和调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及调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及形成原因自我心理调适大学毕业,是大学生人生旅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就业过程中,面对改革带来的权利、机遇、竞争和挑战,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的。在择业时,大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健康心理。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直接影响择业的过程和结果。因此,研究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改变不良的择业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个性,以健康的心态进入择业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自负心理自负就是自以为了不起。持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多为一些自身条件较好,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

2、大多自我感觉良好,自我估计较高,在求职择业上,好高鹜远,期望值过高。主要表现为:择业取向较高,择业挑三拣四,消极等待,自视清高等。究其原因,是他们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一旦产生这种心理,就很容易脱离实际,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产生较大的反差,从而在择业时缺乏自知之明,而失去良好就业机会。自卑心理自卑的人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胆小、畏缩、不思进取、没有信心。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敏感多疑的学生,或一些学业成绩—般甚至曾受过处分的学生,面对择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对自身能力缺乏了解、缺乏勇气、不

3、敢竞争。他们往往对所选职业拿不定主意,或者在用人单位面前过分谦虚,不敢对能胜任的工作大胆说“行”,总是“试试看”,从而错失择业良机。从众心理人们对外界的认识和见解是受到别人或众人的认识和见解影响的。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个体在解决某个问题时,一方面可能按自己的意图、愿望而采取行动,另一方面也可能根据群众中大多数人的行为而采取行动策略。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对自己就业的行业、岗位没有明确的定位,不了解自己的优劣势,缺乏主

4、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求职信息,人才交流会、招聘会不知所措,人云亦云,盲目从众,一窝蜂地追求热门单位、热门地区,忽略了个人条件和可能性,给求职带来困难。依赖心理大学生崇尚自我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可在择业中又缺乏自主性,存在很强的依赖心理,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依赖。部分大学生的观念仍停留在“统包统分”的就业方式上,不能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消极地等待单位选择,等待学校安排,存在等、靠的依赖思想。加上受近年来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影响,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社会景观,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希望寄托在父母身上,希望通过父母

5、的努力为自己安排一个好的单位,仿佛不是毕业生自身求职,而是父母亲属在求职。这种依赖心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令人担忧、焦虑。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毕业前感到烦躁、紧张、无奈和悲观的人数比分别为31.7%、33.7%、34.2%和13.4%;在“对于即将走向社会,你的感觉”一项,表现出不太适应和很不适应的学生占到75%;在“对找工作你是否有信心”一项,表现出缺乏信心的占到56.9%。另有调查发现,有88%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感觉“对未来不可知”,84%人“对步人社会感到恐慌”。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面对就业和步人社会深感焦

6、虑。当前大学生求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择业心理压力也就越大。不少学生把人生的憧憬和前途的希冀都放在了毕业分配上,他们既希望能尽快走上社会,谋求到理想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怕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有一种就业恐惧感,对走上社会感到心中无底,更有甚者竟然患了“择业焦虑症”。求稳、求闲怕苦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求稳心态十分普遍。他们通常在用人单位面前唯唯诺诺,不敢自荐,对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却推说不行,怕别人嘲笑自己。而且大学生中存在着学工不爱

7、工,学农不爱农的现象,对职业的选择崇尚“三高”标准,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过分强调用人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缺乏同甘共苦的创业精神,对自己能为企业付出多少考虑较少,对工资待遇考虑较多。不少毕业生畏难怕苦不愿到生产一线工作,不愿到中、西部地区及艰苦行业工作,宁肯改行、待业也不愿意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工作,而自身又缺乏管理岗位必要的实际经验和能力,结果严重影响择业的成功率。攀比心理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和“虚荣”为基础的,追求的是“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以显示我和你有“公平”的待遇,

8、甚至我好过你,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有的大学毕业生择业时,缺乏对自我的客观分析,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择业,而往往是以周围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即使有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为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就彷徨放弃。盲目攀比的结果只会是错过成功的机会。心理误区的形成原因客观因素社会价值导向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市场经济要求等价交换和竞争,它唤起人们的热情和积极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