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

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

ID:20451798

大小:6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2

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  _第1页
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  _第2页
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  _第3页
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  _第4页
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  _第5页
资源描述:

《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鸦片战争时,中国尚未走进世界市场。到苏伊士运河开凿后,欧亚水运便当,中国之农产品渐渐出口而加入世界市场,不过营业数量到现在为止,仍只占世界贸易的很小部分。这表现中国仍是经济落后而未发展的国家。其理由是因为4万万人购买力低弱,市场表面上大而实际很小。从这点可以明白中国农村是十分穷乏,因为中国人口8/10为农民。在最近30年内,代表全国经济的主干的农村,已很穷困,而且穷困的情形更日益加深和扩大。约20年前起,主要的农产米、小麦、面粉,开始大批运进中国。经过近年的大水灾,食粮的进口更是

2、增加。今年(1940年)和上年比较,虽收成并不坏,而今年米的进口,较去年增加几乎一倍。又因为大批的农产品和其他五金原料、煤油等的增加,今年1月至10月底止,我们全国进口的总量,虽仅15400万镑,而进口的入超约等于进出口总额的一半。这样看来,中国所谓“以农立国”的话,是动摇了。15年前,章士钊先生提倡“以农立国”,曾引起一般人对于农工不偏重的争论。但是15年来的历史已使“以农立国”的理论,失去基础。近代历史上有政治独立而经济作附庸的国家。譬如19世纪的美国和革命前的帝俄。但是从没有见过政治不独立的

3、国家,能有经济上的自由和发展的希望。没有一个人能说非洲和亚洲各殖民地,它的经济是真正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条件是在真的改好。历史上的事实告诉我们,一般民主的改善,完全要靠对外政治的独立,和对内政治的清明。对外的独立就是抗战的基本观念。而国内政治的清明,亦即建国的根本观念。近30年来,虽专制的帝制已废,民主政体的门面是已有雏形,但因为对内对外在政治上尚还没有积极迅速的根本的改善,所以一般的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只有崩溃的现象。要将我们30年中国农村贫穷化的过程来分析一下,我们可从下述的5方面来观察。一农

4、产商品化的加速上次欧洲大战快终了时,我们的棉纱纺织业发展很快,所以我们的棉田扩张很多。先是工业家的推动,后为(北伐后)官厅的积极提倡。所以华北、华中棉田增加很快。因此米麦的种植面积,有相当的减少。这就是30年以来农产商品化扩大的第一个现象。这现象对于农村经济的影响甚大。最明显的是一般农民依赖货币以收支。因为中国已经加入世界市场,所以这种商品化的影响比宋朝时我们中国农产商品化的程度高得多。对于农民来说,农产商品化意义,即农民脱离自耕自食或自给自足的地位,而更依靠市场与货币。农民经济独立的地位,很快地

5、损失和抛弃了。农民如果有充分的耕地,有丰满的收入,那么农产越是商品化,农民的收入越多,而生活应当更好。但以中国的情形言之,则全得相反的结果。因为中国一般的农民,他的耕地是很小又很零碎,不能大量生产。因此各个农家生产品的量很少,没有力量和商人讲价。因此不能抵抗奸商的欺榨。在现有土地制度的情形下,中国的农产越是商品化,人民痛苦越利害。近年来农产商品化的第二个显著的现象,就是鸦片的种植。有一时期,政府表面上禁烟,实际上是无形中迫得农民多种烟。因为烟田税非常重,而收税的官吏种种腐败舞弊。不种烟的田’也要被

6、征烟税,所以农民不得不种烟。如果种普通的作物,其收入更无法交纳捐税。禁烟的结果,变成无形的推广种烟。(有不少军阀对不种鸦片的农民收懒捐)抗战以后,政府在西南产烟之地严厉执行铲除烟苗。但因为没有替农民想办法,使其可以改种其他作物,而同时能维持其原来的生活。因此许多农民破产。在滇西一带,因不种烟而破产的农民,许多都跑到缅甸北部作苦力。这种现象,亦即证明在中国现有的土地制度下,农产商品化对于农民生活恶化的影响。至于因为信用借款的关系,而增加桐油的输出,因此桐油种植的面积,很快地增加。不但四川,湖南,即在

7、浙滇桂,也很快的推广。据说一桶桐油可换两桶煤油。这种商品化的农产,对于经济作战方面贡献甚大。但因为统制价格的关系,种桐油的农民所能得到的收入,远不如他们所应当得的价格。因此大批桐油的种植,和大批桐油的输出,并未使生产农民的生活有所改善。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农产商品化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早已使土地商品化。这种历史从商鞅时起,一直到现在已有二千年光景。土地不买卖,是封建制度的基本因素。自秦汉以来,土地可以买卖的区域,是渐渐扩大。也就是说纯封建的逐渐破坏。直到现在只有西南偏僻的边疆地方,因为少数民族保有他

8、们民族利益的关系,故还有纯封建的遗迹。抗战以来,工商业的资本退移到西南,压倒了少数民族的经济势力。或者利用垦殖的名义去圈地,或者用农业试验场的名义去并吞少数民族公有的茶山,或者用救济战时难民或归国华侨的名义,强制收买少数民族向来不出卖的土地。因为这些所谓抗战建设的办法很快的破坏了原始公社土地公有的制度。在滇南十二板(版)纳的一部分,可说是中国纯粹封建存在的地方。然而因为农产商品化的关系,和抗战以后外来经济势力的压迫,纯封建制也站不住了。四五年前,南峤,佛海,车里和思茅、普洱一带,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