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

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

ID:20457713

大小:5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3

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_第1页
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_第2页
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_第3页
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_第4页
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中国封建社会初起于春秋战国,全面确立于秦王朝,巩固于西汉,延续到清王朝,期间经历了二千多年历史。其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和举措非常丰富,成效也十分显著,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教政策和措施,二是选士制度和措施。一、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和措施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共同特点是“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特别是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味着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术为本,儒学成为统一的指导思想,但总的趋势是由单一走向多元即儒佛道并重的文教政策。(一)

2、秦代的文教政策及措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除在政治、经济上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巩固统一的措施外,在文化教育方面主要采取了“书同文”、“行同伦”、“颁挟书令”、“设三老以常教化”、“以法为教”和“禁私学,以吏为师”等巩固新兴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重大政策和措施。其贡献是推行共同文字、促进共同文化和共同伦理习俗,为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其教训是“焚书坑儒”和“以吏为师”,破坏了学校教育制度。“以法为教”有其两面性,由政府统一地实施法治教育是其优势,但不能以法代数,否定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二)汉代的文教政策及

3、措施汉代的文教政策及措施的指导思想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汉代文教政策的核心。具体体现在:第一,置明师,兴太学,大力发展官学;第二,广取士,重选举,逐步加重考试经术的成分;第三,读经和尊孔,汉代给孔子及其后裔很髙的荣誉和地位,把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尊为“经”,并专置五经博士,最典型的就是《白虎通义》。其贡献是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官学、私学和社会教化都受到重视,并逐步建立起相应制度,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遵循,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其教训是“独尊儒术”,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都不许研究,使学术发展

4、受到很大限制,宣告百家争鸣的局面结束。(三)三国两晋的文教政策及措施三国两晋的文教政策及措施的特征是学校教育呈现失控的局面,但统治者一心想恢复汉代教育模式,颁行崇儒兴学的文教政策,并在整顿大学的基础上创办了国子学。具体措施是:第一,在大学之外另设国子学,其对象是“国子”即国之贵游子弟,其目的是为了“殊其士庶,异其贵贱”,因而国子学的设立是豪门世族的特权在教育上的反映,这种做法对以后封建社会等级学校的产生有很大影响。第二,设四门小学,设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设儒、道、文、史四科,进行分科教授,还开设了律学、

5、书学、算学等实科学校,从而突破了儒学一统的局面。(四)南北朝的文教政策及措施南北朝的文教政策及措施的特征是由独尊儒术的单一格局走向了多思潮并存的多元格局。其表现:第一,由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各割据政权采取了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教政策,从而呈现出多元特征;第二,随着玄学的流行,佛教的兴盛,道教的生长,终于突破了儒学独簕的单一格局,形成了儒、佛、玄、道并存的局面;第三,由于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对新思潮的态度和认识不尽相同,带来了各政权文教政策的差异性,再加之各时期文化的相互交融程度有异,导致文教政策的层次差异,例

6、如同是儒、佛、道并存,南朝和北朝的看法就有差异⑴;第四,专科教育和私学的兴起,冲破了“独尊儒术”的藩篱,出现了诸如史学、文学、律学、书学、医学、算学、玄学、佛学、道学,以及千姿百态的私学多元格局等。(五)隋朝的文教政策及措施隋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之后,重新重用儒学,因为“儒学之道,训教生人,识父子君臣之义,知尊卑长幼之序。升之于朝,任之以职,故能赞理时务,弘益风范”。具体措施是:第一,广泛征集并梳理儒家经典;第二,积极促进南北儒学的合流;第三,重视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从中央到地方广建学校,备设重礼,招募全国各地的鸿

7、师硕儒到京师和郡县学校任教;第四,创立了科举制度,始置进士科,再设“十科举人”和“四科举人”,进一步加强了儒学在教育、选士、任官制度中的地位;第五,完善中央教育体系,制定了职业教育制度和实科教育制度,同时对佛教与道教予以鼓励并加以利用,促进儒、释、道的融合。(六)唐代的文教政策及措施概括来说就是“祟圣尊儒”四个字,在“祟圣尊儒”文教政策的指导下,唐朝形成了政教合一的教育制度,规范了教育内容,完成了“养士”与“取士”之道合而为一的理想。具体措施是:第一,树立儒家政治思想的权威地位,确立了孔子在教育领域中的崇高地位,并

8、主张“道统”(以师儒为主体即儒家之学)与“治统”(以王侯为主体即王霸之术)相分离;第二,统一教育内容,建立新儒学,特别是颜师古考订的《五经正义》和孔颖达主持的《五经义疏》成为新儒学的经典;第三,“祟圣尊儒”的文教政策作为唐代在国家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起主导和指导作用的政策,它体现在统一的教材、严密的学制和与科举制的结合等方面。(七)宋代的文教政策及措施宋代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