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诋毁行为的比较认定

商业诋毁行为的比较认定

ID:20465492

大小:5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3

商业诋毁行为的比较认定  _第1页
商业诋毁行为的比较认定  _第2页
商业诋毁行为的比较认定  _第3页
资源描述:

《商业诋毁行为的比较认定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商业诋毁行为的比较认定【摘要】界定商业诋毁行为的主体范围应与立法的目的一致,在我国目前的立法状况下,商业诋毁行为的主体应界定为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行为人实施商业诽谤行为在主观上是故意的,而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使尚未造成损害后果的,也应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予以处罚。通过片面陈述真实的事实而诋毁竞争对手的行为,具有明显的不正当性和对竞争秩序的危害性,应通过法律修改将其纳入法律调整范围之内。  【关键词】商业诋毁不正当竞争虚假信息商誉    一、商业诋毁行为的法律界定    什么是商业诋毁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此并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定义,而只是在第14条规定:“经

2、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学者们一般认为对商业诽谤行为可以做出这样的法律定义:商业诋毁行为,又称商业诽谤行为,是指经营者自己或利用他人,通过捏造、散布虚假信息等不正当手段,对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进行恶意的诋毁和诽谤,削弱其市场竞争能力,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相应的,商业诋毁行为应该具备以下构成要件:  第一,行为的主体是从事市场交易活动的经营者。在认定商业诽谤行为的主体时有两点应该加以明确,一是商业诽谤行为的主体只以经营者为限,除此之外的其他主体所实施的诋毁行为不能构成商业诽谤行为,而只能构成一般的民事侵权行为或犯罪行为;二

3、是在许多情况下,经营者往往不是自己亲自实施商业诽谤行为,而是利用组织或他人实施此种行为。如果这些组织或个人与经营者之间就实施商业诽谤行为有过共谋,即存在主观上的共同故意,他们也就必须与经营者一起对该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行为的主观方面是明知故意。行为人实施商业诽谤行为在主观上是故意的,而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旨在削弱竞争对手的市场竞争能力,并为自己谋求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和其他不正当利益。经营者也可能因过失造成对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损害,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这种行为并不构成商业诽谤,其性质不属于不正当竞争。  第三,行为侵犯的客体是特定经营者即作为

4、行为人竞争对手的经营者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需要注意的是,商业诽谤必须具有特定的指向,即受诽谤人应特定。受诽谤主体特定有两种方式:一种为直接特定,即行为人明确指出受诽谤主体的身份;另一种为间接特定,即行为人没有明确指明受诽谤人的身份,而是以含沙射影的方式,通过提及其荣誉称号、绰号或通过特定环境的描述,影射受诽谤主体,此时受诽谤主体必须证明自己是诽谤言辞中伤的对象。  第四,行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散布虚伪事实,对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进行诋毁和贬低,给其造成或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害后果。应该注意的是,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意图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尚未

5、造成损害后果的,也应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予以处罚,因为它存在着造成损害后果的可能性。二、商业诋毁行为的理论分歧及分析    (一)关于竞争关系问题  在商业诋毁行为的认定中,大多数国家要求当事人之间至少具有某种类型的竞争关系,即要求商业诋毁行为应是经营者针对特定竞争对手所实施的行为,这里的竞争对手可以是特定的单个经营者,也可以是特定的某一类或某一范围内的经营者。但是,也有些国家根本不要求当事人之间具有竞争关系,他们对商业诋毁行为界定得非常宽泛,不仅竞争者之间可以构成商业诋毁,非竞争者之间诸如消费者团体或者新闻媒体等在其对特定经营者发布诋毁性宣传时,也可以构成不正当竞

6、争。  笔者认为,界定商业诋毁行为的主体范围应于与立法的目的一致,如果反不正当竞争法只能从字面上狭义理解为是反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商业诋毁行为就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那么相应的行为主体就只能是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因为只有主体参与竞争,才能产生所谓的正当竞争行为或不正当竞争行为;另一方面,如果立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那么行为主体范围就应该扩大,即应该是一般主体。但以后一种观点来理解,我们的法律名称与其涵盖的范围之间似乎不够一致,应该做出修改,使其能够与其调整的主体范围协调一致。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的立法状况下,商业诋毁行为的主体还是界定为具有竞争关系

7、的经营者为好。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4条规定也明确指出了被损害的对象为“竞争对手”,显然要求当事人之间必须具有竞争关系。  (二)关于主观意图和实际损失问题  对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和实际损害是否影响商业诋毁行为的构成,国际及各国立法持不同的态度,有的从有效制止商业诋毁行为的角度出发,主张不将主观意图或实际损害纳入考虑范围之内,也即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损害或足以损害他人商业信誉的行为即构成商业诋毁。也有一些国家主张认定商业诋毁行为时应将主观意图和实际损害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即要求行为人必须具有过错,有的甚至要求必须是故意,对方当事人则必须受到实际损失,诉讼中要求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