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给环境带来危害

发展给环境带来危害

ID:20471290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2

发展给环境带来危害_第1页
发展给环境带来危害_第2页
发展给环境带来危害_第3页
发展给环境带来危害_第4页
资源描述:

《发展给环境带来危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环境问题文献综述[摘要]通过对各种环境问题报道的阅读,是我认识到了现实生活中环境问题的突出性和尖锐性。在一系列的环保法律法规的督促下,我国的各种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是我明白了环境保护和发展的意义。[关键词]环境问题污染发展治理社会的发展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我国由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实力不高,为了快速的发展经济,走上了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虽然经济快速的发展起来了,但是也留下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国家领导人提出来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也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再看看我国的环境,依旧是满目疮痍,不但没有好转,甚至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不知国家为了经济的发展

2、而在环境上付出了如此的代价,是否值得?新的环境问题不断地出现,现将见诸文献的观点综述如下。文献综述我通过查阅与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现对相关文献的有关内容作如下分析: 沘江:从环境签章中觉醒沘江,沿岸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这座金山本可以帮助当地的人们脱贫致富的。由于片面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不顾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大量上马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加之生产工艺落后,结果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沘江上演了沿岸资源被滥采滥伐而酿成的生态悲剧。短短的数十年,沘江不再清澈,鱼儿不再游动,灌溉的庄稼减产,身边的环境不断恶化。持续的投入,反反复复的治理,沘江依旧暗无生机。丰富的矿藏,短暂的

3、经济的收益,却附带了极大的环境欠账。龟兔赛跑,兔子跑得快,却输掉了比赛。若不当发挥优势,以优势自居裹足不前,先天的优势就不能创造成绩,反而成为前进的绊脚石。资源优势何以没能让当地生活更美好?不考虑环境账单,不及时归还欠账,环境又反过来制约着初见效果的经济发展。面对大量的资源时,我们应该优化产业结构,助推产业升级,从根源上扭转发展思路,让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也许会出现新的机遇。水泥大市的后水泥时代与沘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鹿泉的水泥业,在牺牲环境取得一时的经济发展,还是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十字路口,鹿泉选择了放弃暂时的经济利益,赢取今后的持续发展。鹿

4、泉市不仅逐渐走上持续发展之路,环境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由此可见,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这条路肯定走不通,必须转变观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走绿色发展之路。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不能一关了之,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变企业被动转型为积极主动转型。  产业结构调整必然涉及众多利益相关方,如果采取措施不得当,不仅不能优化产业结构,还可能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在这期间,就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协调各相关利益方。黄河源有多少美可以重现?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两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孕育了我们华夏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化历史。可是,从何时起,我

5、们把黄河推向了苦难的边缘,把我们自己逼向了绝境。若把责任全部归咎于自然,显然不具有说服力。尽管气候变化和自然演替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人为因素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毫无节制的放牧,令结构简单的高原草场不堪负重,寒冷的天气,短暂的生长期,地表植被无力回天;滥采乱伐、乱捕偷猎,令脆弱的生态系统失去了动态平衡,系统调节远远滞后于持续破坏的高速,种群减少,系统愈发脆弱。人类无知的利用和无止境的掠夺,把自然一步步推向了生命的边缘。尽管国家已经针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推出规模浩大的生态保护工程,但要真正达到保护目标,任重而道远。万事开头难,生态环境的恢复更是难上加难。我们只有耐心的等

6、待,等待被我们破坏的生态环境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恢复。给自然自由,给自然时间,还自然本色。让黄河流域再次充满绿色和生机吧。贻害江山知多少?每年排入环境的化学物质有多少种?多少量?由此形成的重污染区域又有多少?现在,中国没有专家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是,这些化学物质确是真真切切的进入了环境,进入了我们生存的生物链,危及到了我们的生命安全。近年来,我国由化学品泄漏等问题引起的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如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河南巩义二电厂柴油泄漏污染黄河事件等。环境突发性污染事件仍处高发阶段,其中很大一部分污染源来自于化学品污染。加强化学品监管已经刻不容缓。目前,我国企业环境风险防范和化

7、学品监管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环保部门对企业环境风险和化学品状况底数不清,监督管理仍处于事后被动处置阶段。我国已生产和上市销售的现有4.5万种化学物质中,只有100多种受到监测,而危险化学品约有3700种、剧毒化学品有300多种。面对如此庞大的化学品种类,官方掌握的数据无异于“杯水车薪”,对这些化学品的基础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只有摸清化学品“特性”,“对症下药”,才能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