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的“赐科名”

论宋代的“赐科名”

ID:20490910

大小:64.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10

论宋代的“赐科名”_第1页
论宋代的“赐科名”_第2页
论宋代的“赐科名”_第3页
论宋代的“赐科名”_第4页
论宋代的“赐科名”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宋代的“赐科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宋代的“赐科名”:宋代统治者出于特殊的政治目的,设置了“赐科名”制度,为大量的布衣入仕者、武职转文职者、特定岗位者以及低品级官员的晋升,开辟了一条获取科名的新途径,宋代的“赐科名”制度,有利有弊,一方面它对士子“行实”方面的考察,弥补了试卷考试的不足,其铨试制度还能使低品级的官员通过踏实的政绩获得赐科名的机会,有利于巩固其统治。另一方面,“赐科名”制度的缺乏规范性、严谨性及其随意性,也使此一制度较易偏离其设计初衷。  关键词:宋代;赐科名;科举  :K244:A:1003—0751(2012)06—0158—04  在宋代的政治实践中,并不是只有通过常规的科举考试才能获得“科名”

2、。统治者出于特殊政治目的,设置了“赐科名”制度,为不少布衣的入仕、武职序列转文职序列、特定岗位及低品级官员的晋升等,开辟了一条功能既与科举相联系,而操作程序又相对独立的获取“科名”的路径。对宋代的“赐科名”制,学者们尚无专论,本文试就其创置渊薮、实施状况、社会功能及政治利弊等方面略作分析。  一、“赐科名”的创制渊源与沿革脉络  科举考试中举子们在科举考试通过后,按成绩高下被分别赐予的相应称号称“科名”,举子所获“科名”的高低,与日后所授官品的高低及仕途的畅达有直接联系。统治者出于安定社会的动机,开创了不经常规科举考试而“赐科名”的新制。  唐朝前期尚无此例,至其后期,方见断断续续

3、的非经科举“赐科名”的几个例子:咸通(860—874)年间,韦保乂“以兄在相位,应举不得,特敕赐及第,擢入内庭”。刘相邺“自长春宫判官召入内庭,特敕赐及第”。广明(880—881)年间,秦韬玉,“准敕放及第,仍编入其年牓中”。太原世家子弟王彦昌,亦“恩赐及第”。干宁(894—898)年间,殷文圭“携梁王表荐及第,仍列于牓内”。①光化三年(900)十二月,左补阙韦庄奏:李贺、皇甫松、温庭筠、罗隐、方干,俱无显过,皆有奇才,伏望追赐进士及第,各赠补阙拾遗。见存唯罗隐一人,亦乞特赐科名。②其中韦庄所奏有特殊性:第一,时间距唐朝灭亡不足七年,影响有限。第二,韦庄推荐的人才是科举不中且亡故的

4、“遗贤”,均为抚恤性质,只有罗隐一人在“特赐科名”的同时补官,享受科名实惠。  五代后周恭帝时,为加强与辽相邻的河东城防卫,“募民入粟五百斛,草五百围者,赐出身。千斛、千围者,授州县官”③。此为实物与科名交换的特例,是“科名”内涵异化的重要标志。上列数例非经科举而获得赐科名,均属“特恩”赐予,所以后人称之谓“特敕赐名”,是宋代“赐科名”制的序曲。  二、宋朝非经科举“赐科名”的主要形式  宋代非经科举“赐科名”不仅形式多样,而且渐趋制度化。史称:“凡士不繇科举,若‘三舍’而赐进士(及)第或出身者,其所从得不一路。遗逸文学,吏能言事,或奏对称,或试法而经、律入优,或材武,或童幼而能文

5、,或边臣之子以功来奏。其得之虽有当否,总其大较,要有可考。”④宋人马端临虽罗列出非经科举“赐科名”的一些主要名目,但既不全面,也不明晰易懂。下面,笔者把宋代非经科举“赐科名”的形式择要概叙。  1.累举赐科名  累举赐科名即设定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级别与考试次数,符合相关条件者,便赐予科名。  开宝三年(970)三月,诏:“礼部贡院,阅进士诸科十五举以上曾经终场者以名闻。甲辰,得司马浦等六十三人。庚戌,复取十五举未经终场者四十三人,并赐出身。”此年的科举考试录取的合格进士仅8人,但“进士诸科十五举以上”落第者则有107人“并赐出身”,太祖空前规模给久举不中的士子赐科名,属安抚士子的权

6、宜之举,因为参加十五举者都是五代时期的士子,所以告诫:“自今勿得为例。”即并不想立为永制。⑤宋太宗并没有牢记其兄的告诫,太平兴国二年(977)正月,在科举取合格者316人之后,不听臣僚的劝阻,“又诏礼部阅贡籍,得十五举以上进士及诸科一百八十四人,并赐出身。九经七人不中格,上怜其老,特赐同三传出身”⑥。马端临就此评曰:“宠章殊异,历代未有也。”“唐朝有敕赐及第以表特恩,至是御试中第者皆称之。其后文学之臣,有不由科第者,或献文别试,亦敕赐进士及第。”⑦自真宗朝始,对久举不中的士子按参加贡举的次数、年龄等条件,创置了“特奏名”(又称“恩科”),单独考试,单独:宋代统治者出于特殊的政治目的

7、,设置了“赐科名”制度,为大量的布衣入仕者、武职转文职者、特定岗位者以及低品级官员的晋升,开辟了一条获取科名的新途径,宋代的“赐科名”制度,有利有弊,一方面它对士子“行实”方面的考察,弥补了试卷考试的不足,其铨试制度还能使低品级的官员通过踏实的政绩获得赐科名的机会,有利于巩固其统治。另一方面,“赐科名”制度的缺乏规范性、严谨性及其随意性,也使此一制度较易偏离其设计初衷。  关键词:宋代;赐科名;科举  :K244:A:1003—0751(2012)06—0158—0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