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变迁与认同

文化变迁与认同

ID:20506661

大小:67.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12

文化变迁与认同  _第1页
文化变迁与认同  _第2页
文化变迁与认同  _第3页
文化变迁与认同  _第4页
文化变迁与认同  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化变迁与认同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化变迁与认同[摘要]基于对广西南丹县白裤瑶地区调查基础上。通过对白裤瑶的民族认同意识、传统伦理规范、传统信仰、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思想等方面进行考察来探讨白裤瑶传统文化堆系与认同现状。通过对白裤瑶民族的文化分离感、自我疏离感、社会孤独感等方面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白裤瑶传统文化的解构痕迹与认同危机。提出保护白裤瑶民族传统文化和增强认同感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变迁;文化认同;白裤瑶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因其男子穿及膝的白色裤子为显著特征,人口约3万余人。主要聚居在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和八圩瑶族乡,部分散居于河池市拔贡乡和贵州荔波县瑶山乡。白裤瑶

2、是民族传统文化保持最完整的少数民族之一,素有“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的美誉。为了更好地了解白裤瑶的民族文化特征、变迁状况、认同状况,笔者于2007年7月到广西南丹县白裤瑶里湖瑶族乡和八圩瑶族乡进行为期一周的社会文化调查,主要通过问卷、个别深度访谈和集体交谈相结合、参观广西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等方式对白裤瑶民族进行初步调查。调查发现,白裤瑶是保持传统民族文化比较完整的民族,民族认同感极高。然而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白裤瑶的文化传统逐渐受到冲击,传统的风俗习惯逐渐遭到解构,文化认同衍生许多不确定因素。文化认同的危机开始在白裤瑶地区蔓延,增强白裤瑶的文化认

3、同意识和民族文化保护将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白裤瑶传统文化维系与认同现状    白裤瑶的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虽然经过几百年的社会变迁和历史沧桑,白裤瑶民族的文化传统内核至今仍然比较好地得到保护,其根源于白裤瑶的强烈民族认同意识、传统伦理规范的继承,传统信仰、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思想的维系等。主要表现如下:    (一)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白裤瑶的民族认同意识主要是表现在传统服饰文化的维系、传统农耕文化的维系和传统居住文化的维系等。  1.传统服饰文化的维系。白裤瑶的服饰是彰显民族身份认同的最显著特征,是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

4、载体,也是判断是否是本民族成员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的许多民族群众自古以来就有崇尚民族服饰的传统,在日常生活中都习惯穿民族服装,尤其是中年以上的民族群众。“白裤文化对白裤瑶的发展进程起着主导地位,并决定着白裤瑶与其他瑶族支系在宗教信仰、生产条件、性格心理上的各种差异,这种差异构成白裤瑶文化的特征。”笔者调查发现,白裤瑶的民族服装认同率是最高的,大多数白裤瑶群众都认同本民族的服装,认为穿自己辛勤劳动制作的衣服好。以穿本民族的服装感到自豪。穿上自己做的衣服更加能够凸现自己能干和手巧,要知道一个连本民族的衣服都不懂制作的适龄姑娘往往在白

5、裤瑶地区被视为是笨拙的。因此,很多年轻的姑娘在家都喜欢制作本民族服装,这是她们去相亲的必备条件之一。  然而,很多人对本民族的服饰内涵很难说出所以然来。大部分的中年人、包括一些老年人对本民族服装的图案是什么含义说不清楚(因为白裤瑶民族长期缺少文字记载,服装的制作、图案的绣制往往是通过口头上流传的),图案的很多含义已经失传。关于白裤瑶的服饰图案说法不一,有的老人认为是根据“盘王失印”和“五指血手印”制作而成的,即白裤瑶祖先们在与莫氏壮族土司的战争失败后留下的伤痕。而有学者认为:“白裤瑶服饰图案,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和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它经历了

6、漫长的发展过程。‘盘王失印’与‘五指血手印’,是白裤瑶支系留着他们原始文明的遗迹,是进入岭南,迁居南丹大寨之前,而不是定居大寨之后与莫氏壮族土司斗争失败才出现的。”不管如何,目前白裤瑶民族对本族服装的认同源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民族心理情结,在一定意义上说,维系民族传统服饰是对祖先的尊重,易言之,民族服饰是祖先所创制的,尊重祖先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在一定意义上是白裤瑶祖先崇拜的重要内容之一。  2.传统农耕文化的维系。维系了上千年的牛耕时代在白裤瑶至今没有终结。而且仍然发挥重要作用。白裤瑶大多居住在深山老林里,居住在半山腰或山顶上,传统牛耕文化

7、至今仍然没有改变。他们传承着传统的农业操作,依时令而耕种、收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主要农作物是玉米、黄豆、大米、棉花、油料等。白裤瑶的自然经济状态保持得比较好。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方式至今仍然得到传承。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许多家庭基本上都保留有纺纱机、织布机、辗谷机等,自己的衣食基本上自己解决。他们生产的粮食、衣服等大部分是供自己家庭享用,主要是维系一个家庭的生产生活等。虽然收入都普遍偏低,但他们对自己的目前生活状态表示比较满意。调查数据显示,个体月收入低于500元的约占66.7%,月收入在500~1000元之间的约占22.2%。月收入在1000~

8、1500元之间约占7.4%,月收入达1500元以上的约占3.7%。或许是自然经济的安逸生活造就了他们对传统牛耕文化的眷恋,在我国城市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