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做发现者、参及者、探索1

让学生做发现者、参及者、探索1

ID:20521010

大小:2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2

让学生做发现者、参及者、探索1_第1页
让学生做发现者、参及者、探索1_第2页
让学生做发现者、参及者、探索1_第3页
让学生做发现者、参及者、探索1_第4页
让学生做发现者、参及者、探索1_第5页
资源描述:

《让学生做发现者、参及者、探索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__有感于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在参加一次新课标理念的培训学习中,对“语文教学在学生主体性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主渠道。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确实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感触颇深,不由得回想起这样一件事:一天早上,我与一个学生恰好同路到学校去,我一边走一边和她聊天,突然,这个同学问了一个问题:“老师,你猜猜‘把正用反’是什么意思?”我信口说:“就是把正字用反了吧。”她说:“不对。”她接下来的话让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她说:“您教比喻句时

2、,让我们填比喻句是‘把_____比作_____’和‘用_____比喻_____’,有一部分学生老是不知道该怎样填写,我这个‘把正’‘用反’的方法保证让他们个个会说,今后个个会用。”“有这么神奇?”我问。“比如:‘红红的太阳像一个火球。’这个句子。‘把正’就是按这句话的正面叙述来填空,即‘把(红红的太阳)比作(火球)’,而‘用反’就是将这个句子反过来填空,即‘用(火球)比喻(红红的太阳)’。”我惊喜地问她:“你怎么归纳出这个规律的?”她说:“我经常听你在黑板上讲,我就得到了这个规律。”早自习课上,将这个方法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去领会“把正”“用反”的妙用,并例举许多句子,结果是平时填

3、不起空的学生都会了。6这就是我的学生,年仅八、九岁的,才读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谁能说她的发现没有道理,谁能说她是小孩子,对于她的想像力、创造力,我表示钦佩。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当时,看见那位学生兴奋的表情,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种种方法,创造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这样,才会

4、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此,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感觉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   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启疑、激趣中让学生做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又有情趣的内容,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研究问题,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生预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曾设计让学生首先试着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圆明园毁灭之前究竟什么样?”“为什么圆明园会遭

5、受毁灭?”“当时的皇帝呢?他在干什么?”“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为什么题目叫圆明园的毁灭,文章却只用了一段来写?”6提得多好啊!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完全有能力去从自己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正是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体现和主体参与能力的锻炼的过程。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恰当地引导,积极地创造机会,并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读书时间,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地去解决问题、探索更深的东西。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并不急于给学生答案,也不急于让部分好的、理解力强的同学马上作出回答,而是进一步启发、引导。我对学生说:自己再读读课文,了解圆明园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圆明

6、园的建筑宏伟?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博物馆、艺术馆?(这两个问题,书上都有明确的答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懂,自己解决问题。)再如:查查字典、词典,了解“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的意思。(学生也可以利用已学过的查字典的方法独立完成)。这也是在为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关于这篇课文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什么题目叫圆明园的毁灭,文章却只用了一段来写?”我则干脆把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文时,随时围绕它们展开讨论,探究问题的答案。同时,我还根据理解课文的需要,设计学生喜欢的多种多样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7、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再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6圆明园历经了百年沧桑,经历了兴衰巨变,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渊源,我们课文的介绍只能算是沧海一粟。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它能帮助我们超越时空限制获取所需信息。根据网络的这一特性,我首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网址,指导学生在网上进行超文本和超媒体阅读,了解圆明园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建造时间、历史状况、景观风光及毁灭的历史背景等,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存储过程中,形成对圆明园的初步认知,为学习课文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