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藏竹书《恒先》试解

上博藏竹书《恒先》试解

ID:20528028

大小:5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2

上博藏竹书《恒先》试解_第1页
上博藏竹书《恒先》试解_第2页
上博藏竹书《恒先》试解_第3页
上博藏竹书《恒先》试解_第4页
资源描述:

《上博藏竹书《恒先》试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上博藏竹书《恒先》试解摘要:竹书《恒先》以“恒先”为宇宙的终极,以天地的生成为现实世界的起点,以“作”(创造)作为讨论的核心问题。本文是对《恒先》的注解与说明。关键词:恒先;气;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恒先》是一篇重要的先秦思想文献,[1]因其失传,在释读上有很大难度。李零先生已作有很好的释文和二以下我们讨论几个问题,有些是题外话。(一)关于“恒先”李零先生认为“恒先”是表示“道”,意思是对的。不过简文明确以“恒”(简2“恒莫生气”)或“恒先”为本根,而“道”仅简9“天道既载”一见,此与《老子》、帛书《道原》等以“道”为本根有所不同。简文“静”、“虚”等概念近于《管子·心术上》中的“静”、

2、“虚”;所论“音、言、事”,与《内业》中的“音、言、使”相同(参上文)。因此可以认为,竹书《恒先》应是稷下学者所作。《管子·心术上》:“天之道虚,地之道静。虚则不屈,静则不变。”据此可知,“恒先无有,朴、静、虚”的意思是:恒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具有朴、静、虚的特点。朴是普遍意义的质素,[12]静是不变,虚是无限。“无有”,庞朴云:“啥也没有,万有皆无。”按“无有”不等于“啥也没有”。《老子》二章“有无相生”,郭店楚简《老子》甲15:“有亡之相生也”,“相生”是指对立联系的事物相互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有”是指为人所见,为人所了解的存在;“亡”是指尚未被人所见,尚未被人所了解的存在。

3、“亡”或“无”不等于没有,而是指事物的隐蔽状态。“亡”,《说文》:“逃也,从入乚。”又:“乚,匿也。象曲隐蔽形。”乚,“读若隐”。《文子·上德》:老子曰:“道以无有为体。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谓之幽冥。”因而恒先之“无有”,也是“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的意思。(二)关于“气”“气”在中国哲学中具有本根的意义,[13]先秦诸子论气,大都语焉未详,惟《恒先》对气作有明确的界说,这对于先秦思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气”较早的例子见于《国语·周语上》:“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诸子文献中的例子如《管子·内业》:“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

4、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孟子·公孙丑上》:“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庄子·至乐》:“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可以看出,惟《管子》、《庄子》中的气论与《恒先》较接近。《恒先》论气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气是从来就有的“或作。有或焉有气,有气焉有有”,空间初成即有“气”,有气然后有万有。其二、气是永恒的“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恒气之生不独,有与也,或,恒焉,生或者同焉”,气是自生自作,气与或都是永恒的。其三、气是生成的重要环节恒先作为终极之先,是“无有”,而气则居于“无有”与“有”之间。恒

5、不直接生成天地,天地是由“气”生成的。“浊气生地,清气生天。气信神哉”。在郭店简《太一生水》中,太一与天地之间也有一居间物,这就是“水”。“大一生水。水反柍(映)大一,是以成天。天反柍(映)大一,是以成地”。[14]很显然,《恒先》中的“气”与《太一生水》中的“水”都是天地生成必不可少的环节。(三)关于“作”《恒先》认为,“作”是永恒的“或”、永恒的“气”的根本精神。“有出于或,生出于有,音出于生,言出于音,名出于言,事出于名。或非或,无谓或;有非有,无谓有;生非生,无谓生;音非音,无谓音;言非言,无谓言;名非名,无谓名;事非事,无谓事。详义利,主采物,出于作,作焉有事,不作无事。”这里“或

6、”、“有”、“生”、“音”、“言”、“名”、“事”环环相扣,如果省略中间环节,那么可以说,只有认识“或”,才能真正认识人类事业的根本精神;如果误解了“或”及其相关规定(或非或,无谓或),我们将不能正确认识人类文明及其事业(事非事,无谓事)。“或作”(简1)而有气,有气而后生成天地;而作为人类文明的义利、采物,“出于作,作焉有事,不作无事”,域中如果没有“作”,是不可想象的;没有“作”的人类社会将没有事业,同样也是不可想象的。因而可以认为,“作”既是“或”的基本精神,同样也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精神。“作”就是创造。“作”必须是“自作”。“举天〔下〕之事,自作为事,用以不可赓(更)也”。而“为”也必

7、须是“自为”,才能算是真正的“为”。“举天下之为也,无夜(亦)也,无与也,而能自为也”。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作、为都是自作、自为。而自作、自为的精神则源自气,因为气是“自生自作”,由气生成的天地万物(包括人文)也必然是“自作”。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我将简文中的“许”释为“逆”,“举天下之生,同也,其事无不復。〔举〕天下之作也,无许极,无非其所。举天下之作也,无不得其极而果遂”,“作”不能背离“极”的总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