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性翻译研究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描写性翻译研究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ID:20529547

大小:5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3

描写性翻译研究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_第1页
描写性翻译研究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_第2页
描写性翻译研究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_第3页
描写性翻译研究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_第4页
描写性翻译研究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描写性翻译研究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描写性翻译研究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摘要:本文对描写性翻译研究作了概述,指出该研究范式在研究的对象、角度、方法和目的方面分别具有宽容、宏观、实证和客观的特点,并且通过着重分析其在《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一文中的运用,探讨将该研究范式更好地运用于文学翻译批评之中的途径。  关键词:描写性翻译研究文学翻译批评应用    描写性翻译的研究范式及应用一直在翻译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其在文学翻译批评系统中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本文通过对描写性翻译研究及其如何应用于文学翻译批评的概述,通过着重分析其在《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

2、一文中的应用,指出描写性翻译研究自身的特点,并探讨如何将该研究范式更好地应用于文学翻译批评之中。    1.描写性翻译研究的定义    1972年,JamesS.Holmes在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发表的论文TheNameandNatureofTranslationStudies正式提出描述翻译研究的概念,并将其纳入自己构想的翻译学框架中的纯翻译学分支之下。描写学派的代表人物GideonToury以Itamar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特别是其中关于翻译文学的行为的假说)为基础,发展出了一套面向目标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框架,将之用于以“翻译规范”(tran

3、slationnorms)概念为核心的描写性翻译研究,即从目的语文化的角度去研究翻译,并用一系列的“规范”来尽可能客观地描述所有制约翻译现象的因素。  综上,描写性翻译研究就是:“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产物,以及功能的时候,把翻译放在时代之中去研究。广而言之,是把翻译放到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之中去研究。”(Tymoczko,2004:25)通过客观中立的观察和描写,试图探讨翻译的起因,以及翻译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    2.描写性翻译研究的特点    同传统的规定性翻译研究相比,描写性翻译研究在研究的对象、角度、方法和目的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如下。  (1

4、)研究对象的宽容性。  Toury指出:“翻译就是在目的系统之中,表现为翻译或者被认为是翻译的任何一段目的语文本,不管所依据的理由是什么。”(林克难,2001:43)因此,各种各样现实翻译活动中存在的翻译现象及各种另类的翻译手段都能成为描写性翻译研究的对象——描写性翻译研究解构了传统的翻译理论,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范围。  (2)研究角度的宏观性。  描写性翻译研究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目的语的社会文化环境,将翻译活动置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大环境之下,对其进行全面历时性描述,“给予各种各样的翻译以正确的定位”(林克难,2001:44),避免了拘泥于微观的文本分析造成的直译

5、与意译等争论。  (3)研究方法的实证性。  Toury认为,我们应该将译文视作“‘目的语’文化中的既成事实”(Toury,2001:23),采取“还原语境”的方法,通过大量的实证材料去研究与这一翻译行为有关的多项因素,进而对多种翻译现象作出客观的描述和解释,并且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结果应该相互验证。这种方法促进了翻译研究的学科化,对于确立翻译研究的学科地位极有帮助。  (4)研究目的的客观性。  描写性翻译研究经常自问自答的问题是:“是什么因素促使译者选中了这篇著作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译文在入语文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林克难,2001:44)描写性翻译研究不对

6、译本作出是非得失的价值判断,而是满足于寻找译者的决策和选择偏离常规的原因。它试图建立一套以目的语为中心的翻译理论,通过对目的语文化系统中翻译文本的系统描写,从而揭示制约翻译活动的各种因素,建立解释和预测相关现象的原则和参数体系(申连云,2004)。  因此,描写性翻译研究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推动了其发展。    3.描写性翻译研究与文学翻译批评    描写性翻译研究发端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才得到一定的响应,其研究阵营形成壮大于七八十年代,而九十年代,描述翻译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作出了所谓的“文化转向”;与此同时,在早期描述翻译研究的基础上产生

7、的女权主义及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有取代主流描述翻译的趋势(具体的发展过程可见(林克难,2001:44;韩子满、刘芳,2005:111—112),此处不再赘述)。  二十一世纪初,描写性翻译研究在大陆开始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并且被运用到文学翻译批评之中。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篇是2003年1月发表在《外语与翻译》上的《静态与动态在翻译中的表现——柳宗元的〈江雪〉英译文分析》和2003年9月发表在《中国翻译》上的《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两者分别体现了将描写性翻译研究应用于文学翻译批评的两种途径:前者是将功能语言学理论与描写性翻译研究方法相结合,而后者从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