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林茂: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第1

汪林茂: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第1

ID:20551958

大小:5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3

汪林茂: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第1_第1页
汪林茂: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第1_第2页
汪林茂: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第1_第3页
汪林茂: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第1_第4页
汪林茂: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第1_第5页
资源描述:

《汪林茂: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第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汪林茂: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2、第1... 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里都存在着改革,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是在改革中得以前进、得以发展的,这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这种改革在中国封建时代常被称为“变法”、“新政”。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晚清时期这样频繁地进行“新政”、“变法”。短短70年间,全国规模的新政、变法就进行了三次:19世纪60年代后的洋务新政、19世纪末的戊戌新政、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每两次新政相隔的时间不到5年,可谓是一浪接一浪,一浪高过一浪。这是因为,晚清时期的中国所面临的确实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社会危象一再显

3、现。传统的社会制度在危机面前破绽百出,捉襟见肘,陷入难以应付的窘境;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只有进行大规模的改革才是出路。在中国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变法”、“新政”有如晚清的“变法”、“新政”这样规模宏大,所要改革的不只是某一项制度,或一个领域,而是广泛涉及各个领域,更新多项制度,且深及数千年传统,而且三次新政环环相扣,层级递进。一洋务新政是晚清时期的第一次改革运动。这次改革运动的背景,是许多官僚士大夫所认识到的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所面临的“大变局”。时代变了,统治手段也必须有所变。所谓变,亦即以传统为对象的改革,但任何改革又只能

4、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如同历史上任何改革一样,洋务新政也只能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这里所说的传统,主要是传统的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所谓政治资源,是指这次改革运动是由封建官僚阶层中的一个政治派别,利用手中所掌握的国家机器进行的。一次面向近代的改革却让封建官僚派别来主持进行,这实在是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悲剧,是时代和社会无奈的选择。西方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巨大压力,迫切需要中国人尽快摘取近代文明果实;西方的侵略中断了中国社会以渐进方式走向现代化的可能,从而使中国社会呈现出现代化的需要与条件(包括物质的、人才的、观念的条件)严重脱节现象;西方文明的输入又

5、向中国提供了一条从“旁门斜道”跃入现代化轨道的途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只能由当时的政治精英——洋务派们领导这次改革运动。所谓文化资源,主要是指这一次改革运动的思想基础仍是传统的“经世致用”、“穷变通久”理论——“经世致用”理论使一些封建官僚开始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并引进西学,“穷变通久”则推动封建官僚们走出固步自封的圈子,加入时代潮流。尤其是传统的“本末”、“道器”、“体用”理论架构,为“中学”与“西学”的联姻架起了桥梁。当然,洋务新政更多的是突破传统。洋务新政的口号是“师夷智”、“求强”、“求富”。所谓“师夷智”,实际上是公开承认西方文化比华夏

6、文化强,这是对“用夏变夷”理想的背离,是“天朝”观念体系的瓦解,是中国开步走向世界、走向近代的起点;所谓“求强”,其实质是以功利主义原则取代了传统的泛道德主义原则,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赞赏和追求战胜了“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立国之本“在人心不在技艺”、“尚礼义不尚权谋”①之类的梦吃;所谓“求富”,更是在事实上对“义利之辨”、“重本抑末”之类的封建主义伦理原则的否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的肯定和向往。洋务新政确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纲领。尽管这个纲领招来了后人的许多批评,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这一纲领在承认了“中体”需要西学扶持的同时,让

7、西方文化在中国有了输入的通道和立足之地。我们在批判“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妄图采用西学维护封建主义之“体”的同时,也要看到,当洋务派一手护“中体”、一手抓“西用”之时,实际上是让自己的肩膀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其主要内容是以“强兵”为中心的近代国防、工业、交通、教育和科学技术研究事业的建设。活动内容是围绕着目的转的,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的主观目的范围。洋务派建起的江南制造局、京师同文馆、唐胥铁路,组织翻译的《化学鉴原》这类“西书”,其最大的成果并不是生产出了坚船利炮,而是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播下了现代

8、文明的种子;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这辆列车。当然,站在后人总结历史经验的立场上,今天我们完全可以批评洋务派“只袭皮毛”;但如果从当时中国“一统天下”的小农经济、儒家文化所营造的软环境看,从当时中国的时代条件看,就不能不承认,洋务派不可能具备日本明治时期维新志士那样的能力和魄力,他们的认识能力、行动能力和魄力,都只能及于资本主义文明的“皮毛”。穿透这层“皮毛”而触及资本主义文明本质的历史任务,只能期待于后来者。二人们一般都认为,戊戌新政是甲午战争及战后民族危机刺激下的产物,但这里

9、只说对了事情的一半。这事情的另一半是,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