砒砂岩区种植沙棘后的景观空间分布格局

砒砂岩区种植沙棘后的景观空间分布格局

ID:20572945

大小:5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3

砒砂岩区种植沙棘后的景观空间分布格局_第1页
砒砂岩区种植沙棘后的景观空间分布格局_第2页
砒砂岩区种植沙棘后的景观空间分布格局_第3页
砒砂岩区种植沙棘后的景观空间分布格局_第4页
资源描述:

《砒砂岩区种植沙棘后的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砒砂岩区种植沙棘后的景观空间分布格局通过对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实施前一年(1998年)、中期(2003年)、最后一年(2008年)3个控制年份景观格局的分析,发现沙棘的连接度指数由2003年的93.0158增加到2008年的95.6343,距离指数则由93.7450下降到83.3337,说明随着沙棘种植面积的扩大,其自身的团聚程度也在逐步提高,显示其具有良好的团聚潜力,斑块之间相互联系的程度也在提高;而盖沙地、未利用地连接度指数较小,距离指数增加,反映其受人为干扰加剧,人为改造和利用使更多的盖沙地和未利用地被沙棘、林

2、地等景观类型占据,从而形成更为和谐的景观格局。  关键词砒砂岩区;沙棘;景观;连接度指数;距离指数  S793.6A1007-5739(2011)10-0274-01    LandscapePatterninSoftSandstoneAreainDifferentPeriodsafterSeabuckthornPlanting  HUJian-zhong  (PlantDevelopmentCenterforSoilandinistryofNND)是一个相对指标,以假定随机分布时一定斑块密度条件下的斑块平均距离为标准,衡

3、量某景观要素类型斑块的平均最邻近体距离[8-9]。距离指数接近于1,其分布格局接近随机分布;距离指数接近于0,其分布格局类似于团聚分布。因此,可以说其反映的是斑块中心点在景观中的分布特征,不能全面反映景观要素斑块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当斑块大小变动较大时,其缺点更加明显。当用该指标检验斑块的空间分布时,就可能完全掩盖斑块面积相差很大的景观要素之间空间分布的实质性差异。  MNND是斑块与其最近相邻斑块间的平均最小距离,是在假定随机分布前提条件下MNND的期望值。  式中,NND(i)是斑块i中心到其最近相邻斑块中心的  距离

4、,由于斑块形状常常是不规则的,在实际量测时其中心很难确定;N为斑块数量。  2砒砂岩3个控制年份的空间分布格局比较  砒砂岩区盖沙地、稀疏植被及水域景观的连接度指数在1998、2003、2008年3个控制年份均居于前3位(表1),连接度指数基本表达了其空间分布的聚集特征,从各景观类型的实际分布图上显示也是比较集中的。  稀疏植被的团聚分布格局主要源自于其处于景观本底的地位,综合分析其距离指数,基本处于所有景观类型的后几位,也充分反映其团聚分布的特点。同时也表明这几类斑块相互联系紧密,形成集中连片、更大斑块的潜力较大。沙棘和

5、灌丛基本呈分散分布,聚集程度较低,距离指数也较大。说明这些要素类型的斑块可能处于2种地位,或者属于新生斑块(如沙棘),处于斑块扩展初期,有可能通过边缘而逐步扩大;或属于被分隔、侵蚀的衰退斑块(如灌丛),发生斑块演替或替代的可能性大,斑块面积将进一步被压缩[9]。其他类型分布团聚程度居中。从动态变化角度分析,盖沙地和水域的连接度指数呈降低趋势,说明人为干扰加剧。居民地聚集度指数先减少后增加,距离指数减小明显,结合景观总体分布图可以看出,该类型逐渐扩展的过程中,逐渐向城镇化聚集的方向发展。  林地是该区域另一类主要的人工斑块,

6、也是沙区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手段,林地的连接度指数一直在增加,距离指数则在减小,也说明团聚程度在提高,从其连接度指数和距离指数上也反映了和沙棘相似的趋势。稀疏植被、灌丛和草地作为广泛分布于该区域的类型,连接度指数和距离指数变化均不大,基本呈分散分布格局,人为干扰也较小,面积扩展主要依靠自然演替,因而在1998—2008年变化不大。  未利用地连接度指数较小,距离指数增加,反映其受人为干扰加剧,人为改造和利用使得更多的未利用地被其他景观类型占据,形成更多的斑块,团聚程度降低,逐渐呈分散分布格局。  沙棘的连接度指数也由2003

7、年的93.0158增加到2008年的95.6343,距离指数则由93.7450下降到83.3337,说明随着沙棘种植面积的扩大,其自身的团聚程度也在逐步提高。沙棘连接度指数增加,距离指数减小。说明沙棘虽然自身呈分散分布,但是在沙棘生态治理面积逐渐扩大的同时,聚集程度也在增加,显示其具有良好的团聚潜力,斑块之间相互联系的程度也在提高。  3  [5]江阜家.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城市生态园林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69-70.  [6]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

8、出版社,2001.  [7]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8]张晓辉.黄龙山蔡家川林场森林景观格局与生态评价[D].杨凌:西北农林大学,2007.  [9]李淑娟.帽儿山地区森林景观动态过程及景观生态评价[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