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狮子口海堤的滑动原因与经验教训

小狮子口海堤的滑动原因与经验教训

ID:20595307

大小:7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14

小狮子口海堤的滑动原因与经验教训_第1页
小狮子口海堤的滑动原因与经验教训_第2页
小狮子口海堤的滑动原因与经验教训_第3页
小狮子口海堤的滑动原因与经验教训_第4页
小狮子口海堤的滑动原因与经验教训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狮子口海堤的滑动原因与经验教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狮子口海堤的滑动原因与经验教训摘要:本文对小狮子口围垦海堤情况作简要介绍,着重分析了海堤滑动原因,得出的经验教训是:要求建设、设计、施工等单位,对软土地基筑堤的特性和规律有一个共识,认识和掌握堤基强度随着加荷逐渐变化的规律,是软土地基上筑堤的关键,在建设过程中要配合默契,做到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加上精心指挥,才能使工程建设达到费省效宏的目的。关键词:软土地基海堤滑坡观测一、工程概况小狮子口工程位于象山港中段奉化市东南松岙乡境内,距奉化市大桥镇约50Km,距宁波市为70Km。小狮子口工程堤线全长1.96

2、Km,围涂面积3360亩,流域集雨面积40.64Km2,涂面高程为吴淞1.2~2.4m之间。本工程曾于1960年3月动工围垦,投资12万元,抛石4.5万m3,62年因故停工,现经多年淤积沉降,涂面增高,平坦,抛石基本与涂面持平。工程设计建设期3年半。海堤基础处理方案采用土工布结合碎石垫层,(0+500)设计断面如图1。1、地貌特征:象山港属于强潮海湾;落潮流比涨潮流更急促、历时短、流量大,泥沙一般不落淤,整个象山港中部基本上以基岩海岸为主,径流含沙量较少,大部分泥沙由潮流挟沙落淤形成,因此工程所在地属

3、微淤涨型海涂地貌。2、地基条件:海堤地基属第四系地层,为海相沉积为主的软土地层,可分为三层:第Ⅰ层淤泥~淤泥质粘土:天然容重为17KN/m3,天然含水量为54%,空隙比为1.5,呈饱和流塑状态,出露于整个涂面,层厚0.9~3m。第Ⅱ层灰色淤泥:天然容重为16.2KN/m3,天然含水量为65%,空隙比为1.8,呈饱和流塑状态,高压缩性,层厚3.2~6m。第Ⅲ层灰色淤泥~淤泥质粘土:天然容重为17KN/m3,天然含水量为57%,空隙比为1.7,呈饱和流塑状态,层厚>9m。显然,本工程地基均为软土层,

4、承载力低,抗剪强度低,渗透性能差。海堤地基土层物理力学性指标见表1。3、对地形地质条件评价:从地形上看:海堤地形从狮子山逐渐向黄岩山升高,约以0.6%坡率递增,颇有规律;从地质上看,海堤土质均为软土层,地层性质变化不大,从地质指标看狮子山逐渐向黄岩山地质变好。二、两次滑动情况与原因分析1、两次滑动情况:第一次滑动发生在黄岩山段海堤1+390~1+650堤段。当石坝高程从4.0m加高到5.3m时,石坝顶宽5.0m,靠外海侧沉降20cm,内侧土石交界处沉降80~90cm,堤顶向内倾斜,外海涂面隆起20~4

5、0cm,范围5~10m;第二次滑动发生在0+820~0+950,当浆砌直墙从6.3m加高至8.0m,内坡土方从6.3m加高至7.5m时,石坝顶宽5m,土石交界处最大沉降1.5m,轴线最大外移90cm,地梁沉降30~50cm,斜坡由1:4变为1:10左右,外海涂面隆起20~50cm,范围5~15m。小狮子口海堤地基土层物理力学性指标表表1堤段名称土层编号土层名称含水量ω(%)重度rKN/m3液限ωL(%)塑性指数Ip(-)孔隙比e(-)压缩系数αMpa-1固结系数CvCm2/s10-4直快剪直固快天然十

6、字板强度(Kpa)S0=Cu+λZCq(Kpa)Φq(O)Ccq(Kpa)Φcq(O)黄岩山Ⅰ淤泥~淤泥质粘土53.117.242.222.11.471.596.937.85214.111S0=3.03+0.78ZⅡ淤泥65.416.249.824.71.831.967.194.85213.611Ⅲ淤泥~淤泥质粘土57.616.945.723.31.651.747.004.8739.511.1中间段Ⅰ淤泥~淤泥质粘土55.117.244.923.31.521.396.524.002.37.89.5S0

7、=2.76+0.81ZⅡ淤泥63.916.449.324.31.772.156.052.0239.49.5Ⅲ淤泥~淤泥质粘土57.217.145.323.31.581.176.993.62210.610狮子山Ⅰ淤泥~淤泥质粘土54.917.044.222.11.511.248.043.50211.110.5S0=3.02+0.72ZⅡ淤泥67.516.250.224.61.soNormalstyle="LINE-HEIGHT:150%">2.306.614.751.58.810Ⅲ淤泥~淤泥质粘土54.

8、617.246.423.11.511.496.992.452.06.3112、滑动原因分析:经过断面测量,查看施工纪录,对照施工加荷速率与设计加荷速率,如表2。施工与设计加荷时间比较表表2桩号设计加荷时间施工加荷时间提前工期1+390~1+650土方石方330天(0.9年)480天(1.79年)290天(0.79年)455天(1.16年)40天(1.3个月)25天(0.8个月)0+820~0+950土方石方820天(2.25年)1100天(3.1年)6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