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主观题典型考点

2014高考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主观题典型考点

ID:20609576

大小:5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14

2014高考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主观题典型考点_第1页
2014高考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主观题典型考点_第2页
2014高考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主观题典型考点_第3页
2014高考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主观题典型考点_第4页
2014高考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主观题典型考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4高考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主观题典型考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经济生活典型考点A.材料二:中国经济发展至今,总量和速度己不是主要问题,内部结构的调整才是要害,一方面要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要实施创新驱动。国务院发展研宄中心产业经济研宄部部长冯飞说:“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是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结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方政府在主导产业发展,根本化解办法是靠市场机制,使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能够发挥出来。”近十年来,中央淘汰过剩产能的工作陷入了“越淘汰越过剩”的怪圈:2003年国务院列入过剩产能名单的有钢铁、电解铝、水泥三个行业,2006年增加到10个,2013年扩大到19个。因为这些项目投资大、产值高,能强力拉动地方GDP,带來税收和就业。

2、市场好时,地方政府有强烈的意愿推进本地企业产能扩张,市场差时,则会本能地阻碍本地企业退出或被兼并,甚至“别人下马我上马”。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越淘汰越过剩”是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为我国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业出谋划策?(2)①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竞争淘汰落后产能,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②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通过税收和财政等经济手段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强化环保、安全等标准的硬约束,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生态坏境的要严惩重罚。③政府要规

3、范市场秩序,创设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使企业通过创新来提升利润空间;④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创新,创新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B.材料二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市场准入限制、融资渠道窄、实际税负重、企业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十八届三屮全会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谈谈我国应怎样更好地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与创造力?(2)①要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木经济制度,毫不动摇鼓励

4、、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4分)②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屮起决定性作用。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4分)③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分)C.材料一在“长三角”经济中,江苏扮演着重要角色。江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以百姓需要为依据,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江苏的小康应是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放手让苏南先导拉动,苏中快速崛起,苏北跨越发展,长江南北联动开发,构建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新格局

5、。”材料二中国经济正遭遇周期性回落及经济转型的叠加压力,“长三角”等以外向型企业为主的东部沿海地区首当其冲。专家认为,经济转型这根主线必须牢牢把握,这是发展到特定阶段必然要跨越的,如果不想顺势调整,不愿痛苦转型,只想“忍一忍、挺一挺”,就会延误吋机,愿望落空。(1)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什么要“以百姓需要为依据,以人民满意为标准”。(6分)(2)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就长三角地区怎样加快实现经济转型提出建议。(15分)(1)江苏坚持“以百姓需要为依据,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是因为: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2分);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

6、人为本,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分);③江苏坚持“富民优先”的方针,实现率先发展的需要。(2分)(2)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増强发展协调性(3分);②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实现经济增长由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3分);③优化调整出门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出门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稳定外贸出口(3分);④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3分);⑤统筹城乡发展,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发展成果由人民共

7、享。(3分)A.材料二: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覆盖信息服务,如语音通信、互联网数据及接入服务等多种服务形态;覆盖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多种信息产品;还包括基于信息平台的电子商务等新型信息服务模式。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増长338亿元,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发挥重要作用。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信息消费,拉动国内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会议要求,促进信息消费,要把握好市场导向、改革推进、需求引领、有序安全发展的原则,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结合材料,运用经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