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并发症之异位骨化医学课件

脊髓损伤并发症之异位骨化医学课件

ID:20616437

大小:617.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0-14

脊髓损伤并发症之异位骨化医学课件_第1页
脊髓损伤并发症之异位骨化医学课件_第2页
脊髓损伤并发症之异位骨化医学课件_第3页
脊髓损伤并发症之异位骨化医学课件_第4页
脊髓损伤并发症之异位骨化医学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脊髓损伤并发症之异位骨化医学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脊髓损伤并发症之异位骨化陆清清2015.8.5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主要内容异位骨化评定标准康复注意基本概念3定义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各种因素导致脊髓的结构/功能受到损害,出现损伤水平以下的改变◆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自主功能障碍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2000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 国际标准(ASIA2000)6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ASIA残损分级是(ASI=A)损伤是否为完全性是(ASI=D)否(ASI=C)否运动是否为不完全

2、性损伤是(有肛门自主收缩或者在检查侧运动水平下运动功能多于3个平面,则为是)否(ASI=B)是否(单个)神经平面以下至少一半以上关键肌肌力≥3级A完全性损害:在骶段S4——S5无任何感觉和运动功能保留。B不完全性损害:在神经平面以下包括S4-S5存在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C不完全性损害:在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且平面以下至少一半以上的关键肌肌力小于3级。D不完全性损害:在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且平面以下至少一半的关键肌肌力大于或等于3级。E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8脊髓休克◆定义脊髓被横断与高级中枢失去联系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处于无反应状态◆主要表

3、现在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退或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括约肌功能障碍及发汗反射消失(表明断面以下躯体和内脏反射均减退或消失)◆休克消失的指征1、出现球海绵体反射,但在正常人中也有15%左右不出现2、损伤平面以下肌肉出现痉挛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脊脊髓损伤引起的一系列的一系列变化和功能障碍SCI异位骨化痉挛ROM减少感觉障碍随意运动麻痹压疮骨质疏松肺不张、呼吸功能不全骨折自主神经功能不全体温调节受损心动过缓周围血管扩张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自主神经反射性功能异常膀胱、大肠功能障碍呼吸受损胃肠、泌尿系并发症性、生殖功能改变

4、脊髓损伤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和功能障碍异位骨化异位骨化的高峰为伤后120天。过度活动可能与HO的发生有关。急性脊髓损伤后早期异位骨化可通过检测血CRP、CKP发现,CRP的升高与HO正相关,并随病情缓解而下降。一旦确诊,早期制动、冷敷、使用羟乙磷酸二钠等药物治疗,可能有一定疗效。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鉴别诊断:骨化性肌炎、异位钙化骨化性肌炎是指在肌肉组织内出现钙盐沉积,而异位钙化则指在软组织结构内或周围出现矿物化(mineralization)或石灰样沉积(calciumde

5、posit)。骨化性肌炎可分为局限性、进行性和局部创伤性3种。跟腱末端病钙盐沉积、肩袖钙化、后纵韧带钙化均属于异位钙化的范畴。异位骨化有成熟的板层骨、松质骨、骨髓腔、滋养血管,以及少量的造血功能和肌纤维薄膜等类似正常骨的结构,其周围软组织水肿、增生,肌肉坏死和骨质疏松是H0的继发性反应,而不是原因。H0往往位于关节周围的肌群或韧带的间隙,而不是侵袭到这些组织内;即使包绕正常的肌肉、肌腱、神经血管等,将H0切除后,这些组织结构仍基本完整;而骨化性肌炎或异位钙化往往侵及组织本身。刘克敏.关节周围异位骨化与关节功能康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1):1001-1004

6、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时间DaudO,SettP,BurrRG,etal.Therelationshipofheterotopicossificationtopassivemovementsinparaplegicpatients[J].DisabilRehabil,1993,15(3):114-118.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异位骨化容易发生于脊髓损伤7d后开始瘫痪肢

7、体被动功能训练的患者,SCI后当天开始被动功能训练者则无异位骨化发生。SCI后4周内开始肢体被动功能训练者与SCI4周后开始肢体被动功能训练者相比,异位骨化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任宪锋,关骅,洪毅,杜良杰.脊髓损伤后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年,16(6):429-432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强度SCI后NHO的形成与肢体被动活动的强度有关训练强度大的患者容易发生.这可能的原因为大强度的肢体被动活动可能会增加关节周围软组织受牵拉损伤的风险局部损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