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方式改革实现“四大创新”

监管方式改革实现“四大创新”

ID:20664367

大小:5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4

监管方式改革实现“四大创新”_第1页
监管方式改革实现“四大创新”_第2页
监管方式改革实现“四大创新”_第3页
监管方式改革实现“四大创新”_第4页
资源描述:

《监管方式改革实现“四大创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特种设备在生产生活中广泛使用,具有高空高速、高温高压和易燃易爆等危险性,包括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八大类。目前,深圳有特种设备19万台,其中电梯总量高达11万台,列全国第三,全省第一。电梯、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事关城市公共安全,随着我市特种设备数量迅猛增长,特种设备故障和事故偶有发生,如何更有效地保障其安全运行,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落实特种设备安全主体责任探索电梯安全监管方式改革,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立法,以改革促立法,以立法促改革。《深

2、圳市电梯安全监管方式改革实施方案》(下称“《电梯改革方案》”)已于今年9月26日经市政府同意全面实施,市人大已将有关改革措施纳入《深圳经济特区特种设备安全条例》(下称“《特区特设条例》”),该法规将于2014年1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下称“《特设法》”)届时也将实施。 一法一条例以及《电梯改革方案》将扭转以往特种设备安全相关主体方责、权、利不明晰,政府过度介入的局面,逐步形成“企业责任落实、市场有效调节、政府高效监管、各方监督到位、社会救助及时”多元共治的新格局。 一法一条例和《电梯改革方案》有诸多亮点,提出了许

3、多新思路、新举措、新规定。今起,本报结合实例介绍市民最关心的内容,推出《共治共享特种设备安全系列报道》。此外,还推出特种设备有奖知识竞赛,欢迎广大市民踊跃参与。 有市民向记者反映:日前,在福田香蜜湖一个大型住宅区突然停电。这时,在每一部电梯门口,都有拿着对讲机的工作人员在现场守候,防止出现电梯困人等事故。这名市民由衷地感慨说:《电梯改革方案》刚全面实施,《特区特设条例》刚颁布,物业管理公司和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已在短时间内明显提高了。 上述转变主要是因为《电梯改革方案》和《特区特设条例》中规定的“首负责任”。“发生特种设备事故后,使用单位应

4、当承担应急处置首负责任”,这一新规定明确了使用单位的责任,促使物业管理企业主动去履行主体责任。此外,《条例》里有多项特种设备监管新举措,如使用15年以上的老旧电梯应安全评估、过度装修电梯可能面临重罚等。市场监管部门着力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全力保障特种设备安全。 2013年10月,深圳市电梯安全监管方式改革大幕拉开。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徐友军说:“力争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电梯制造、销售、使用、维保等各环节权责关系,构建权责清晰、职责明确的电梯安全责任链条,逐步形成‘企业责任落实、市场有效调节、政府高效监管、各方监督到位、社会救助及时’多元共治的新

5、格局,不断提高我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水平。” 电梯总量大增速快 电梯是市民每天都要乘坐的交通工具,电梯的安全和市民息息相关,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我市电梯安全具有如下特点:总量大、增速快,目前总更多电梯行业专业资料尽在电梯英才网_一览文库量达11万台,年增量近万台,总量位居北京、上海之后,列全国第三,全省第一;品牌杂、中低档电梯数量多,全市电梯品牌176个,高档知名品牌如日立、上海三菱、奥的斯、通力、迅达等约占市场份额的36.2%,中低档约占63.8%;人流量大,使用频繁,仅地铁而言,二期线路的开通,每天有超过200万的乘客乘坐地铁电梯

6、;行业准入门槛低,市场竞争激烈,在我市登记注册的电梯维保单位数量激增,从2003年的6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253家;相关环节多,主体多样化,在我市开展业务的电梯相关单位(含外地企业)中,制造单位有176家,安装单位有323家,维保单位有324家,使用单位约2.5万家,从业人员有4万余人。 “我市电梯安全主要有五大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电梯安全主要问题有:一是电梯安全责任主体不明确,安全责任无法得到有效落实。二是购、建、管、用分离,设备选型不合理、管理维护不到位。三是维保行业恶性竞争,维保使用管理工作不到位。四是老旧电梯量大,容易发

7、生运行故障。目前超过15年的电梯有7600多台。五是部分使用单位守法意识较差,市民乘梯安全知识普及度不高。 转变监管方式创新社会治理 如何进一步管好电梯等特种设备呢?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廖远飞认为:特种设备安全主要依靠安全责任主体来落实。但以往制度设计上特种设备相关主体责、权、利不明晰,安全主体责任难以落实,特别是当经营管理主体与产权主体分离时,相关安全责任就容易“缺位”。以小区电梯为例,其产权属于小区所有业主(产权主体)共有,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小区业主应承担电梯安全管理的不利后果,因此小区业主除承担更新改造维护费用后,还应参与并监督电

8、梯安全管理。而使用单位(经营管理主体)受电梯业主(产权主体)对电梯进行使用管理,其充当的是“管家”的角色。因此,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体系中,对特种设备产权主体、经营管理主体的准确定位就显得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