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文化与中学综合学科课件

钱币文化与中学综合学科课件

ID:20670492

大小:6.07 MB

页数:26页

时间:2018-10-14

钱币文化与中学综合学科课件_第1页
钱币文化与中学综合学科课件_第2页
钱币文化与中学综合学科课件_第3页
钱币文化与中学综合学科课件_第4页
钱币文化与中学综合学科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钱币文化与中学综合学科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钱币文化与中学综合学科上海市第八中学林振荣0.618,黄金分割率,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于2500多年前发现的。古往今来,这个数字一直被后人奉为科学和美学的金科玉律。在艺术史上,在建筑、书法、绘画、音乐等领域都有充分体现,几乎所有的杰出作品都不谋而合地验证了这一著名的黄金分割率,有人曾断言:“宇宙万物,凡符合黄金分割律的总是最美的形体。”在秦汉时代,虽然人们还根本不知道黄金分割率这个概念,但人们在制造用于商品交换媒介的钱币时,黄金分割率的法则却早已体现了出来,因为按这样的比例制造出来的钱币,最美观,而且用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1.王莽"货布"与黄金分割率

2、"货布"是王莽篡权建立新朝铸行的钱币.《汉书食货志》载,天凤元年(公元14年),罢大小钱,改作"货布",长二寸五分,广一寸,首长八分有奇,广八分,其圜好径二分半,足枝长八分,间广二分,其文右曰"货",左曰"布",重二十五铢,值“货泉”二十五.“货布”采用复古布币形状,钱文作"悬针篆"书体,结体舒展雅致,上密下疏,字型狭长,住笔尖锐,有如钢针倒悬一样。有专家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在中国所有的铲状钱币中,"货布"的长宽及肩高足长之比最接近黄金分割率,是最具有美感的钱币,视觉形象优美,因此后人往往用这种钱币造型制作成各种艺术品及文房四宝。2.钱币的规格大小与度量衡演变唐以前,

3、我国的重量记数单位是二十四进制的"铢两制",一两等于二十四铢.从唐"開元通宝"开始以一钱为二铢四絫,积十钱为一两,形成十进位制,这样"铢"的单位就逐渐淘汰了.数学史上的十进位制,就是从唐开元钱币的十进位制发展而来,一直沿用至现代.同时,唐代开始把一枚小钱的单位称为"文",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3.古钱的币材成分与金相分析传统的古钱币鉴定,被认为是一门“眼学”,主要靠眼察目验,大量经手钱币实物,在实践中摸索经验,鉴定的主要依据来自钱币表面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通过观察钱币的器形、文字、书法、纹饰,钱体的大小、重量,以及锈蚀的情况等等来作出判断。而对钱币的内在状况一无所知。

4、科学家和钱币学家们合作,对历代古钱进行检测分析,了解古钱的内在实质,包括它的合金组成情况,原材料的组合和性能,而且通过大量实验数据了解和掌握不同时期、不同钱币采用的不同原材料,把握它们不同的合金组成和铸造工艺,以及循序渐进的演变规律,使钱币鉴定找到了内在依据。X射线荧光分析古钱币金属成分是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先进方法,它具无损伤灵敏度高等优点。古铜钱化学成份分类在古铜钱中使用最多的是青铜(纯铜(cu)与锡(Sn)的合金)。其次是紫铜钱(又称纯铜,古代含铜量约在96%至99%,呈紫红色)。到明清时期才使用黄铜钱(含锌3-40%)。古代俗称的白铜钱实际上是含锡量多些而矣,

5、基本上不是有意生产砷白铜钱,明代以后就可生产铜镍合金。古铜钱腐蚀后表面颜色的机理分析古铜钱埋在酸性土壤中的锈蚀机理分析:古铜钱长期埋在酸性(PH4-7)土壤中的锈蚀颜色一般呈绿色(颜色由苹果绿--淡绿--中绿--深绿--橄榄绿逐渐进变化0,并产生碱式碳酸铜[CuCO3.3Cu(OH)3]呈淡绿色,有时还会产生碱式硫酸铜[CuSO4.3Cu(OH)2],呈橄榄绿色,并在钱表面形成稳定的保护膜。由于锈蚀的厚度不同,锈的化学成份不同,含量多少也不同,因此便会形成各种深浅不同的绿色。俗称松绿、瓜皮绿、纯绿、绿漆古、靛兰绿等。这类锈蚀往往是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的综合产物,同时还

6、会产生电化学腐蚀。故钱面会呈斑状、槽状及坑眼,又因有晶间腐蚀和选择腐蚀,铜钱内部的锡、铅等易腐部份腐蚀掉,而使铜钱的比重减小就变轻了,并产生微细的小针眼,使钱声变哑,绿锈从孔中产生,俗称“入骨锈”。古铜钱埋在碱性土壤中的锈蚀机理分析:古铜钱一般在民间使用流通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之久。就会锈蚀产生碱式硫酸铜,后又埋在碱性土壤中(PH7-10)与还原类物质如有机物糖类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氧化亚铜Cu2O呈深红色,还会生成铅丹Pb3O4呈大红色。欲称朱砂锈,鸡血斑,枣皮红,黄斑等。同时还保留部分碱式硫酸铜,故保存部分绿锈,所以古铜钱呈红绿锈。同时也会产生局部腐蚀及电化学腐蚀,所

7、形成的微小针眼中也有红绿锈产生,欲称入骨锈。由上述可知古铜钱必须先产生绿锈后才会还原而生成红锈。故是红锈盖绿锈。在沙中则形成“干沙锈”即绿中有沙并有黄、红斑。古铜钱长期埋在中性土壤中(PH7)一般不会生锈,但有些古铜钱的含锡量偏高,若锡在15-32%时,从“铜一锡系状态图”分析,形成a固溶晶体和共析体组成.而其中的相(Cu3Sn)及SN,因锡析出到钱表面形成所谓“水银光”又称“水银浸”。同时锡青铜还会有“逆偏析”趋向,即锡由内外析出,使铜钱表面呈“白斑’又称之为“锡汗”。当含锡量在10-305时还会产生二氧化锡(SnO2)呈银灰色.这些现象也会同时产生,或分别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