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演员”越来越清晰,“剧本”越来越模糊

辛亥革命:“演员”越来越清晰,“剧本”越来越模糊

ID:20670846

大小:5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4

辛亥革命:“演员”越来越清晰,“剧本”越来越模糊_第1页
辛亥革命:“演员”越来越清晰,“剧本”越来越模糊_第2页
辛亥革命:“演员”越来越清晰,“剧本”越来越模糊_第3页
辛亥革命:“演员”越来越清晰,“剧本”越来越模糊_第4页
辛亥革命:“演员”越来越清晰,“剧本”越来越模糊_第5页
资源描述:

《辛亥革命:“演员”越来越清晰,“剧本”越来越模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辛亥革命:“演员”越来越清晰,“剧本”越来越模糊秦晖辛亥革命“成功”了吗1911年武昌城头一声炮响,辛亥革命爆发,至今已经一百余年了。辛亥革命要干什么?要推翻帝制。辛亥革命干成了什么?也就是推翻了帝制。辛亥以后百年,当时先进者追求的民主、自由、宪政、人权等等依然任重道远。但是帝制这玩意儿,后来再也行不通了。尽管民初的中国兵荒马乱,内忧外患,人祸天灾连绵,复辟派说是今不如昔,但所谓人心怀旧不过是想入非非。袁世凯、张勋两次尝试复辟帝制,都立即成为国人公敌,身败名裂——民国再“乱”,复辟也是不得人心的。但是辛亥革命毕竟没有“

2、成功”——当然,有人说它没有成功是因为它“没有解决土地问题”,因而没有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对此我们姑置不论,但孙中山先生临终的遗嘱也说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可见革命后的现实的确令人失望。如果把革命当作富国强兵的手段,革命后的民国年间显然没能实现这个目的。如果把革命当作制度的更替,那么帝制虽然废除,民主却未能建立,无论是军阀割据,还是国民党专政,显然都大有违于辛亥时贤的初衷。当初的民主派固不待言,就是立宪派,乃至保皇派,也都是既不希望看到军阀割据,也不希望看到专制独裁的。“细节化”的辛亥叙事:什么是政党中国

3、人对辛亥革命的反思从来没有停止过,过去,我们热衷于“宏达叙事”,难免有“空疏”之弊——“历史总是表现为细节的”。而对历史细节的考证也为我们再说“宏大叙事”时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实证基础。这些研究的进展有的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其中我觉得最为醒目的,一是清末民初辛亥前后的人们对宪政、民主、共和、自由、人权、法治及其相关概念的讨论之深入,了解之清晰,多有今人不能及者。换句话说,许多他们那时认识清楚了的问题,在今天还是显得振聋发聩,十分前卫。例如清末国人从日文引进了用“党”字来译称的西语“party”这一概念,当时就有了一场关于

4、“党”的讨论。因为传统汉语中的“党”,贬义非常强,与“党”有关的词如“会党”、“朋党”、“乱党”、“死党”、“结党营私”、“党同伐异”、“狐群狗党”等等都不是什么好词。而圣贤都强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尚书·洪范》),“君子不党”(《论语·述而》)。于是当时的人们就认真讨论了我们要引进的作为好东西的现代“政党”与传统时代的坏东西“会党”、“朋党”的区别。诸如政党是公民以政见认同为纽带的自由结社、会党是贼船能上不能下的依附性组织;“朋党是专制政治的产物,政党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政党只要求彼此政见相合,而会党则要求党员

5、忠于党魁个人;政党是议院中“明目张胆主张国是者”,而朋党是“鼠伏狐媚以售其奸”的秘密组织;政党是多元的,“足以并立,而不能相灭”,而朋党、会党则是倾轧无度、不共戴天、你死我活的;如此等等。参与讨论的各方对这些似乎都有共识。例如辛亥革命大量借助会党力量,但是包括革命派在内都认为会党不是政党,将来要被取代。立宪派认为秘密结社纪律森严的暴力革命组织值得同情(他们与革命派并不那么敌对,说详下),但此“民人结作一党,而反抗君主之权,以强逼君主,是革命党耳,非我所谓政党也”。而革命党虽认为非法状态下秘密结社是必要的,但也承认“本党

6、(按孙中山指其建立的中华革命党)系秘密结党,非政党性质”。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后来这些组织在结束非法状态甚至掌权以后,并没有变成他们所共同认同的那种“政党”,而是仍然长期处于他们清楚地指出过其弊的“会党”状态。这还仅仅是认识问题吗?这是“思想启蒙”所可以解决的吗?难道“政党”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真就那么水土不服?中国人真的有一种厌恶“政党”、喜欢“会党”的特殊“价值观”?如果是这样,为何当初几乎所有的人又都对“政党”向往备至,并众口一词地反感“会党”呢?革命还是立宪:也许是个假问题如果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手段(和平或者暴力)

7、之别,而是目的之别——革命派要求民主共和制,立宪派要求君主立宪制。那么这种区别今天已被大大地淡化了。近年来,不少论者都指出清末朝廷与民间的“立宪派”虽然都讲要立宪,但实质完全不同。朝廷想搞的是“日本式立宪”——把权力从诸侯(诸藩)那里收归中央,以强化天皇的权力,即所谓“废藩置县”——在中国人看来,这就像是“西化”形式下的一次“周秦之变”,即从“封建”变成真正的帝制,使天皇从类似中国古代周天子式的“虚君”变成秦始皇式拥有实权的“实君”。但是中国就完全不一样,“周秦之变”已经在两千多年前完成,大清朝已经不是“封建”而是帝制

8、,而且这个老大帝国已经暮气深重、弊端百出。中国的立宪并不是要走出“周制”,恰恰是要走出“秦制”。而中国传统古儒对“周秦之变”一直保留的潜在的不服气,虽然远远谈不上最近秋风兄讲的“儒家宪政”那么夸张,但向往“三代”、不满“秦制”的思想脉络还是有的。毛泽东所谓的“儒法斗争持续两千年”虽然也很夸张,但他对古儒“封建”价值观与帝制相冲突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