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模结构与原理

航模结构与原理

ID:20695500

大小:54.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0-15

航模结构与原理_第1页
航模结构与原理_第2页
航模结构与原理_第3页
航模结构与原理_第4页
航模结构与原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航模结构与原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航模结构与原理图2-6翼型各部分的名称翼型各部分的名称如图2-6所示。一般翼型的前端圆钝,后端尖锐,下表面较平,呈鱼侧形。前端点叫做前缘,后端点叫做后缘,两端点之间的连线叫做翼弦。其中影响翼型性能最大的是中弧线的形状、翼型的厚度的分布。中弧线是翼型上弧线与下弧线之间的内切圆圆心的连线。翼弦是指连接翼型中弧线前后端点的直线,它是翼型的一条基准线。翼型前缘半径决定了翼型前部的“尖”或“钝”,前缘半径小,在大迎角下气流容易分离,使模型飞机的稳定性变坏;前缘半径大对稳定性有好处,但阻力又会增加。如果中弧线是一根直线,与翼弦重合,那就表示这翼型上表面和

2、下表面的弯曲情况完全一样,这种翼型称为对称翼型。普通翼型的中弧线总是弯的,S翼型的中弧线是横放的S型(图2-7a)。翼型的厚度、中弧线的弯度、翼型最高点在什么地方等通常都是用翼弦长度的百分数来表示的。中弧线最大弯度用中弧线最高点到翼弦的距离来表示。中弧线最高点的翼弦的距离一般是翼弦长的4%~8%。中弧线最高点位置同机翼上表面边界的特性有很大关系。竞速模型飞机翼型的中弧线最高点到前缘的距离一般是翼弦的25%~50%。翼型的最大厚度是指上弧线同下弧线之间内切圆的最大直径,一般来说,厚度越大,阻力也越大。而且在低雷诺数情况下,机翼表面容易保持层流边

3、界层。因此,竞速模型要采用较薄的翼型。翼型最大厚度一般是翼弦的6%~8%。但是,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例外,它的翼型最大厚度可以达到翼弦的12%~18%。翼型最大厚度位置对机翼上表面边界层特性也有很大影响。翼型命名:适合于模型飞机上使用的翼型现在已有百种以上,每种翼型的形状都各不相同。为了确切地表示出每种翼型的形状,现在都用外形座标表表示。如NACA2412,第一个数字2代表中弧线最大弧高是2%,第二个数字4代表最大弧高在前缘算起40%的点评回复举报嘲笑的风幻影2000战斗机串个门加好友打招呼发消息11#发表于2011-9-2413:27:42

4、

5、只看该作者位置,第三、四数字12代表最大厚度是弦长的12%,所以NACA0010,因第一、二个数字都是0,代表对称翼,最大厚度是弦长的10%,但要注意每家命名方式都不同,有些只是单纯的编号。因为翼型实在太多种类了,一般人如只知编号没有座标也搞不清楚到底长什么样,所以在模型飞机界称呼翼型一般常分成以下几类图2-7翼型的分类1、全对称翼:图2-7b,上下弧线均凸且对称。3D花样特技模型直升机的旋翼模型就是这样的。2、半对称翼:图2-7d,上下弧线均凸但不对称。有的3D花样特技模型直升机的旋翼模型也是这样的。3、克拉克Y翼:图2-7a,下弧线为一直

6、线,其实应叫平凸翼,有很多其他平凸翼型,只是克拉克Y翼最有名,故把这类翼型都叫克拉克Y翼,但要注意克拉克Y翼也有好几种。4、S型翼:图2-7e,中弧线是一个平躺的S型,这类翼型因攻角改变时,压力中心较不变动,常用于无尾翼机。5、内凹翼:图2-7c,下弧线在翼弦线上,升力系数大,常见于早期飞机及牵引滑翔机,所有的鸟类除蜂鸟外都是这种翼型。6、其他特种翼型。如图2-7f、g的最大厚度点在60%弦长处的“层流翼型“,下表面后缘下弯翼增大机翼升力的“弯后缘翼型”,;图2-7h的为了改善气流流过机翼尾部的情况,而将翼型尾部做成一块平板的“平板式后缘翼型

7、”,;图2-7I的头部处比一般翼型多出一偏薄片,作为扰流装置以改善翼型上表面边界层状态的“鸟嘴式前缘翼型”,;以及图2-7j的下表面有凸出部分以增加机翼刚度的“增强翼型”等。以上的分类只是一个粗糙的分类,在观察一个翼型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找出它的中弧线,然后再看它中弧线两旁厚度分布的情形,中弧线弯曲的方式、程度大至决定了翼型的特性,弧线越弯升力系数就越大,但一般来说光用眼睛看非常不可靠,克拉克Y翼的中弧线就比很多内凹翼还弯。二、升力的产生当气流迎面流过机翼的时候,机翼同气流方向平行,原来是一股气流,由于机翼的插入,被分成上下两股。在翼剖面前缘附

8、近,气流开始分为上、下两股的那一点的气流速度为零,其静压值达到最大。这个点在空气动力学上称为驻点。对于上下弧面不对称的翼剖面来说,这个驻点通常是在翼剖面的下表面。在驻点处气流分差后,上面的那股气流不得不想要绕过前缘,所以它需要以更快的速度流过上表面。由于机翼上表面拱起,使上方部那股气流的通道变窄,机翼上方的气流截面要比机翼前方的气流截面小,流线比较密,所以机翼上方的气流速度大于机翼前方的气流速度;而机翼下方是平的,机翼下方的流线疏密程度几乎没有变化,所以机翼下方那个的气流速度和机翼前方基本相同。通过机翼以后,气流在后缘又重新合成一股。根据气流

9、连续性原理和伯努利定理可以得知,机翼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机翼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压力要大,这个压力差就是机翼产生的升力。图2-8升力的产生设法使机翼上部空气流速较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