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方官话方言中古四声的演变

论北方官话方言中古四声的演变

ID:20701774

大小:61.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15

论北方官话方言中古四声的演变_第1页
论北方官话方言中古四声的演变_第2页
论北方官话方言中古四声的演变_第3页
论北方官话方言中古四声的演变_第4页
论北方官话方言中古四声的演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北方官话方言中古四声的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北方官话方言中古四声的演变  一、平声的演变  从切韵时代到中原音韵,有关文献的记载反映出平声有平分阴阳的变化。但是平分阴阳的具体演变过程和大致年代,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官话方言中是否有过四声八类的分化。  (一)官话方言中古声调因声母清浊有过四声八类的分化  中古四声因《切韵》《广韵》中有明确的记载,是不容置疑的,而关于声调是否有过四声八类的分化,尤其是官话方言是否有过四声八类的情况,人们的意见是不统一的。对这一问题的争议在于,对声调是否因清浊产生过分化,不仅是文献对此没有确切记载,而且一直也没有活

2、的官话方言的支持,保唐片轻声前去声分阴去、阳去,为我们提供了探讨这一问题的线索和材料。我们在对方言材料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又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查考,认为在北方官话方言中古四声曾因声母的清浊而有过四声八类的分化。  在此我们有一个基本观点需要说明,声调有调类和调值两个方面,中古四声指中古平、上、去、入四个调类,而八类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最初的八类,它是由于声母清浊的不同而形成的清高浊低的八个不同调值的类别,而每一类中的两个调值仅具有调类变体的价值,不足以形成一个新的调类,后来浊声母消失后,它的调值的区别特征成为一项对立特征,因此

3、形成了阴阳八个调类的不同,前后的八类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基于此,我们认为中古确实有四声八类的情况①。  (二)平分阴阳与全浊清化的次序问题  上文论述过四声八类的问题,所以平声应是先依声母的清浊不同而产生分化,而后随着全浊声母的清化而转化成阴阳两调类,即先按照声母清浊的不同,分化成浊平声和清平声两类,然后才清化。从现存全浊声母的吴、粤、闽南方言看,它们平分阴阳,而全浊声母依然存在,这也更加证明了我们的认识。但不同方言平分阴阳后,全浊声母的送气与不送气情况不同,大致有四种情况:1.全部送气,如赣语和客家话;2.全部不送气,如粤

4、北的连山、阳山等地的方言;3.有条件地部分送气、部分不送气,如广州、南宁方言阳平、阳上送气,阳去、阳入则不送气;4.无条件地部分送气、部分不送气,如闽语的大部分方言。官话方言的情况属于第3种情况,这些复杂情况的形成,可能与全浊声母清化前的读音和声调调值的不同密切相关。但是不论哪种情况,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平分两类先于全浊清化。所以我们说官话方言中平声先据声母的清浊产生分化,形成送气与不送气两类,然后平声的全浊声母才清化,即平分两类在前,声母清化在后。  二、上声的演变  上声由于声母的清浊而分成浊上和清上两类情况,其中全

5、浊上声变去声,而清上声和次浊上声仍为上声调,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全浊上变去声的大致年代。  许多人曾用李涪《刊误》中批评《切韵》的话来作为全浊上声变去声的例证。我们来看一下这段材料,吴音乖舛,不亦甚乎?上声为去,去声为上。恨怨之恨则在去声,很戾之很则在上声。又言辨之辨则在上声,冠弁之弁则在去声。又舅甥之舅则在上声,故旧之旧则在去声。又皓白之皓则在上声,号令之号则如去声。又以恐字恨字俱去声。今士君子于上声呼恨,去声呼恐,得不为有识之所笑乎?(周祖谟《问学集》2004)。这里所举的很、辨、舅、皓都为全浊上声字,恨、弁、旧、号等字

6、都是全浊去声字。而在现存浊声母的部分南方方言中,有全浊上声变去声现象的方言中,也是浊上归入浊去。所以上声也经历了一个按声母的清浊分为浊上和清上的过程,而后全浊上声变入全浊去声。  关于全浊上声变去声的时间,前人时贤多有论述。李新魁(2004)认为浊上作去在汉唐时代已经发生,全浊上在唐时已变入去声。史存直认为浊上变去至迟在盛唐时(史存直,1981)已发生。罗常培说自唐时既已发生(罗常培,1982)。王力认为浊上变去在晚唐至五代之际。刘纶鑫认为,以上各说的论证都不充分。他仔细考订了南宋蜀人所作的《通鉴释文》,发现了其中反映出的

7、浊上变去的印记,提出浊上变去见于南宋。他分析王力持论的材料,为己说做旁证。王力持论的证据是宋张麟之为《韵镜》序例的一段话,而张麟之为之序例则肯定是南宋嘉泰三年(1203)的事证明南宋时浊上已经变去。范新幹(2004)认为浊上的变去,在西晋时代虽远未成熟,也可看成浊上变去的发端现象。周祖谟通过对邵雍《皇极经世书声音倡和图》的详细考察,对《击坏集》的材料加以印证,后又证以昭宗时李涪刊误的材料,认为考浊上之变去,不自宋始,唐末洛阳即已转变,至宋代论声调则浊上已变为去(周祖谟《宋代卞洛语音考》2004)。关于浊上作去的演变时间,元

8、朝泰定年间,周德清的《中原音韵》首次将全浊上声归入去声,因此,学者大多认为浊上作去完成于元代。语音变化是有过程的,元代的记录只表明此为事实,并不代表浊上变去发生于或完成于元代。我们认为全浊上声变去声,可能在唐代的某些方言中已经开始,至迟在元代以前的北方方言中已经完成。  三、去声调的演变  (一)对于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