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718302
大小:101.50 KB
页数:44页
时间:2018-10-15
《会计常用分录大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会计常用分录大全(一)实收资本1.收到投资者投入的货币资金 借:现金(或银行存款)贷:实收资本2.收到投资人投入的房屋、机器设备等实物,按评估确认价值 借:固定资产贷:实收资本3.收到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等,按评估确认价值 借:无形资产等贷:实收资本4.将资本公积、盈余公积转增资本 借:资本公积(或盈余公积)贷:实收资本(二)资本公积资本公积是指由股东投入、但不能构成股本或实收资本的资金部分,主要包括股本溢价、接受捐赠实物资产、投入资本汇兑损益、法定财产重估增值以及投资准备金等。资本公积的主要用途有两个,一是转赠资本,二是弥补亏损。1.捐赠公积 (1)接受捐赠的货币资金,
2、按实际收到的捐赠款入帐 借:现金(或银行存款) 贷:资本公积 (2)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根据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有关凭据) 贷:资本公积(固定资产净值) 累计折旧 (3)接受捐赠的商品等,根据有关资料确定的商品等的实际进价入帐(库存商品采用售价核算的,还应结转进销差价) 借:库存商品 贷:资本公积等2.资本折算差额企业实际收到外币投资时,由于汇率变动而发生的有关资产帐户与实收资本帐户折合 记帐本位币的差额: 借:银行存款 固定资产 贷:实收资本 借或贷:资本公积3.投资者缴付的出资额大于注册资本产生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借:银行存款等
3、贷: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4.法定财产重估增值 借:材料物资固定资产 贷:资本公积二、借入款项(一)短期借款1.借入各种短期借款 借:银行存款 贷:短期借款2.发生的短期借款利息 借:财务费用 贷:预提费用(或银行存款)3.归还短期借款 借:短期借款 贷:银行存款(二)长期借款1.借入各种长期借款 借:银行存款(或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 贷:长期借款2.发生的长期借款利息支出,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或虽已交付使用但尚 未办理竣工决算之前发生的,计入固定资产的购建成本 借: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 贷:长期借款3.长期借款的利息支出,在固定资产已办理竣工决算后发
4、生的,计入当期损益 借:财务费用 贷:长期借款4.归还长期借款 借:长期借款 贷:银行存款(三)应付债券1.按面值发行的债券,按实际收到的债券款 借:银行存款等 贷:应付债券(债券面值)2.溢价发行的债券,收到债券款时 借:银行存款(实际收到的金额) 贷:应付债券(债券面值) 应付债券(债券溢价)3.折价发行的债券,收到债券款时 借:银行存款(实际收到的金额)应付债券(债券折价) 贷:应付债券(债券面值)4.企业按期提取应付债券利息 借: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5.溢价发行的债券,按期摊销和计算应计利息时 借:应付债券(债券溢价)
5、 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应计利息与溢价摊销额的差额)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6.折价发行的债券,按期摊销和计算应计利息时 借: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应计利息与折价摊销额的合计数) 贷:应付债券(债券折价)(应摊销的折价金额)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7.债券到期,支付债券本息 借:应付债券(债券面值、应计利息) 贷:银行存款等三、商品购进、销售、储存、加工及出租(一)商品购进1.采用进价核算的商品购进(1)购进商品验收入库,同时支付货款或开出、承兑商业汇票 ①采用支票等结算方式 借:商品采购(商品进价) 经营费用(进货费用) 贷:银行存款(全部价款) 同
6、时借:库存商品 贷:商品采购②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 借:商品采购(商品进价) 经营费用(进货费用) 贷:银行存款(进货费用)应付票据(商品进价)同时,借:库存商品 贷:商品采购(2)购进商品,先承付货款或开出、承兑商业汇票,后验收入库①采用支票等结算方式支付货款时, 借:商品采购(商品进价) 经营费用(进货费用) 贷:银行存款(全部价款)商品验收入库时, 借:库存商品(商品进价) 贷:商品采购(商品进价)②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 开出、承兑商业汇票时 借:商品采购(商品进价) 经营费用(进货费用) 贷:银行存款(进货费用) 应付票据(商品进价) 商品验收
7、入库时, 借:库存商品(商品进价) 贷:商品采购(商品进价)(3)购进商品,先验收入库,后支付货款或开出、承兑商业汇票,月终时记帐 借:库存商品(暂估进价) 贷:应付帐款(暂估进价)月终尚未付款或尚未开出、承兑商业汇票的商品,下月初对上述分录用红字冲回 借:库存商品(红字) 贷:应付帐款(红字) 付款时,分录同(1)2.进口商品(1)对外支付货款,按商品进价 借:商品采购 贷:银行存款如支付的外汇是从调剂市场购进的外汇,应同时按进口商品应分摊的购进外汇价差增加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