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

2010届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

ID:20754483

大小:2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5

2010届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_第1页
2010届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_第2页
2010届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_第3页
2010届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_第4页
2010届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0届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0届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第二m教)育}资_源7网  一、教学内容:  复习中国近现代史第五单元国共的十年对峙(1)  二、教学目的:  了解本节知识要点,掌握初步分析问题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三大起义、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四、主要教法:讨论,概述,提问  五、教学过程  阶段特征: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1927--1937)  ①概括:国共政权对峙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1931年11月,中共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代表广大工农利益。  对国共十年对峙的正确理解  ①各有相当的武装力量和实

2、际控制区域  ②虽经不断斗争,各有胜负,但并不能消灭对方。  ③国共双方代表中国两大政治势力,不仅指两政权。  ④对峙状态历经十年之后,因民族矛盾的上升而共赴国难,联合抗日。  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创立  ③“围剿”与“反围剿”  1930年~1934年蒋介石对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五次“围剿”;后令东北军、西北军围剿西北红军。  中共开展反围剿斗争,长征胜利宣告了国民政府军事“围剿”破产  ④中日民族矛盾与国内阶级矛盾交织  1927年~1935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  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3、国共对峙时期的社会矛盾  ①国共为代表的阶级矛盾  ②阶级或集团的内部矛盾  中共内部先后有左倾和右倾矛盾;  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势和抗日态度上的矛盾;  新军阀和旧军阀的矛盾;  帝国主义在侵华权益上的矛盾。  ③中日民族矛盾  第一讲“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中国红色政权的建立)  一、实践  (一)武装斗争  三大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揭开了序幕,(三次武装起义的背景、时间领导人、斗争过程、特点及其共同点)—投影表格完成  名称时间领导人主要经过及特点意义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  “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4、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二)革命根据地建立与建设  1、建立:①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会师)  ②根据地广泛建立  2、建设:  ①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背景、目的、性质、结果)  ②经济建设(目的、措施、作用)  党在根据地经济建设中坚持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  3、巩固:取得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4、失利: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原因)  (三)土地革命(1927年10月--1937年7月)  1、地点:井冈山和各革命根据地  2、内容  3、路线  4、意义  二、理论  (一)背景  (二)内容:  1、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必须走农村包围

5、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原因  ①由中国社会性质决定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无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内无民主,受封建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用,无组织罢工等合法性权力,因此必须以武装斗争反对反革命。  ②中国革命性质决定  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土地革命又是民主革命基本内容。  ③敌我力量对比和敌人统治特点决定的。  (2)可能性(即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①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政治——反革命统治力量在全国不平衡。  经济——中国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  ②有良好的

6、群众基础  ③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④有相当力量的红军存在(必要条件或中心支柱)  ⑤共产党组织有力和政策正确  2、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三)意义  ①奠定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的理论基础  ②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的光辉典范  ③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武装夺权学说。  【典型例题】  ●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思想是什么?与列宁相比,有何区别?说明了什么?  ①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并据此提出“工农武装割据

7、”思想。  ②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俄国革命,创立了列宁主义,即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可能在一国取得胜利的理论”和“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思想。革命道路先夺取中心城市,然后把革命势力推向  高三历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