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萌芽-炼铜术

化学的萌芽-炼铜术

ID:20766356

大小: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5

化学的萌芽-炼铜术_第1页
化学的萌芽-炼铜术_第2页
化学的萌芽-炼铜术_第3页
资源描述:

《化学的萌芽-炼铜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化学的萌芽-炼铜术  人们从烧陶工艺中,掌握了高温技术,并把它用于冶炼铜矿石、铁矿石等而出现了冶金技术。人们开始用金属代替石器和陶器,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命。于是,在人类历史上继新石器时代以后,相继出现了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在人类使用的金属中,首先被加工利用的是天然红铜,从中国什肃武威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铜刀、铜锥、铜凿和铜环等多种天然红铜器,经光谱分析,其含铜量达%。  在埃及和美索布达米业的最古老的文化遗址中,也曾发现被熔铸和冷锻成的红铜器。  天然铜往往夹杂在铜矿石中,仅不可多得。由于孔雀石、蓝铜矿等常与

2、天然铜一起出现,并与铜锈有类似的颜色。就容易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了解到孔雀石等是由铜转化的。于是,人们使逐步摸索到将制陶的高温技术施于铜矿石,从而获得了金属铜,开始掌握了铜的冶炼技术。此后冶炼时,由于锡、铅等引入其间而获得了青铜合金。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早商时期中国便开始出现青铜。青铜合金与红铜比较,熔点低,硬度高,具有更好的铸造性能,因而被广泛应用。商代活期,青铜技术达到了鼎盛时期。那时己能分别从铜矿石、锡矿石、铅矿石中炼出铜、锡、铅,然后再按一定比例的配方炼出青铜。战围时的《考工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总结冶金工艺的著作

3、,书中提出的配方规律大体上是合理的。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古青铜器,重875公斤,通斗高米,宽米,长米。经化验,含铜%,锡%,铅%。司母戊鼎的铸造工艺,有力地说明了当时铸造水平的高超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在埃及发现了埋藏有刀、锯、斧、锄等青铜器的古墓。在印度也发现了青铜斧的古迹。经考证,埃及和印度在公元前三千年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在西欧和苏联也发现了青铜时代铜矿竖井式开采的遗址。  中国古代不仅用火法炼铜,还发明了水法炼铜。早在西汉《淮南万毕术》里就提到“曾青[即]得铁则化为铜。”东

4、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里也记载:“石胆[即]能化铁为铜。”这种现象到了唐末就运用到生产中去了,在宋代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铜的方法。中国的水法冶金技术,在化学史上是—大贡献。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铸品,原器一九三九年三月出土于河

5、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型制雄伟,重达八百三十二点八四公斤,高达一百三十三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一九四六年六月重新出土。建国后,于一九五九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

6、。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又称《马超龙雀》、《铜奔马》,青铜制,高厘米,长45厘米,宽10厘米,制作于东汉时期,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墓,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