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献信息到知识情报

从文献信息到知识情报

ID:20772362

大小:771.00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8-10-16

从文献信息到知识情报_第1页
从文献信息到知识情报_第2页
从文献信息到知识情报_第3页
从文献信息到知识情报_第4页
从文献信息到知识情报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文献信息到知识情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文献、信息到知识、情报兼谈图情学的基本发展济南大学图书馆:徐长柱引言-释放信息的力量(1)1、早期信息资源的匮乏在有文字记载的早期文献记录中发现一个事实:占有资源是一种权力!解释:早期的文献集中于王公贵族和皇亲国戚那里,教育与文化也始自那里。孔子的伟大不仅仅是思想家的,更是教育家的。是孔子将王官学变成百姓学,那个时期的私塾的伟大意义就是文化的社会化。文献从王公贵族流传民间就是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开始的。早期的文献极为匮乏!引言-释放信息的力量(2)2、第一次的“文献危机”经过几百年的积累,到隋唐时期,文献已经有了极为可观的数量,形成了历史上的一次“文献危机

2、”;如果不加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图书分类法等传统图书馆学领域的整理,文献就会成为一堆死文库!中国旧唐书经籍志的记载描述了这种情况:“窃以经籍浩广,史图纷博,寻览者莫之能遍,司总者常苦其多,何暇重屋复床,更繁其说?”“苟不剖判条流,甄明科部,则先贤遗事,有卒代而不闻,大国经书,遂终年而空泯,使学者孤舟泳海,弱羽凭天,衔石填溟,倚杖追日,莫闻名目,岂祥家代,不亦劳乎?不亦弊乎?”引言-释放信息的力量(3)文献在数量上的激增所导致的无序性给人们利用文献带来了极大的困境。这种困境是指文献在客观上的生产、分布和流动的无序化以及对文献形式特征(如题名、著者、版本、收藏、亡佚

3、等情况)和内容特征的不能确定。由此导致人们困于“文山书海”,虽富有四海,却不能得而往之。引言-释放信息的力量(4)3、时代的信息困境(泛知识时代的阅读)一种描述:面对多达上百个的电视频道,我们不得不泛泛浏览各频道的内容,也不得不接受无所不在的广告;最为丰富而及时的资讯来自互联网与手机阅读,新生代的阅读与学习已离不开这样的新媒介。读书人在泛知识之海里,有些失措与迷惘,知识变得极易获取,也变得更泡沫化,阅读再没有那份宁静感,在泛知识时代里,人们因知识与信息的泛滥而变得焦虑与缺少耐心。知识不再像传统社会里那样,具有神圣感与道德感,而更具功利性,更多的资讯也是一次性消费,阅读

4、过的报刊我们不再收存,而是当成废品处理。读书人不再像传统社会里的读书人那样,受到尊重,知识的道德性大为减弱,人们看知识与读书人更看重其获取社会利益的多少。数字化时代,读书变成一个过程,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一个通过无数网民共同积累共同再创造的过程,人们通过网络积累知识如同蜜蜂共同营造蜂巢,无意识之中藏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如果我们不能利用网络并通过互动的方式实现数字化时代的学习与表达,我们就会临渊而永远不知渔鱼之利。引言-释放信息的力量(5)3、时代的信息困境(数字化说明)网络信息基础环境已经逐渐取代了印刷型文献为主的传统信息基础环境,而成为了主导型信息基础环境。网络信息呈

5、爆炸式增长。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认为,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到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缩短为每5年增加1倍。迄今,信息更如爆炸般产生,而且信息的生产能力已超过了人们对其处理和吸收的能力。正如美国作家奈斯比特在其著作《大趋势》一书中曾指出的那样:“我们虽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但是却渴求所需的知识”。纵观图书情报学的历史可以看出图情学的发展与人类信息基础环境的演变是息息相关的。从1895年国际书目学会的创立,到V.Bush的Memex设想,从50年代后穿孔卡片、联机系统的出现,直至今日的互联网络及数字地球;人类信息基础环境的

6、每一次革命性演进,都会把图情学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推进到新境地。可以认为人类信息基础环境是情报学赖以生存的基础。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信息的愈益爆发对图情学理论和实践工作都会产生深刻和深远的影响。一、概念的辨析(1)1、文献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一、概

7、念的辨析(2)文献的起源与演变起源“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认为“文,典籍也;献,贤也”。所以这时候的文指典籍文章,献指的是古代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和自己的经历。《虞夏书•益稷》也有相关的引证说明“文献”一词的原意是指典籍与宿贤。演变(1)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将文与献,作为叙事与论事的依据:“文”是经、史历代会要及百家传记之书;“献”是臣僚奏疏、诸儒之评论、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在他的影响之下,关于文献的认识,便只限于一般的文字记载,不能表达为文字记载的东西,则不能称之为文献。(2)现代文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