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要深刻合理

立意要深刻合理

ID:20777620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6

立意要深刻合理_第1页
立意要深刻合理_第2页
立意要深刻合理_第3页
立意要深刻合理_第4页
立意要深刻合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立意要深刻合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立意要深刻合理郭常青    立意好坏关系着文章的成败,立意的设定并非一件非常难的事,只要把握一定的原则,就可以很容易做好立意。立意原则有两条:合理、深刻。    一、合理    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也就是通常说的立意要准,不跑题。以话题作文为例,合理一般说来应从以下两点思考。    1.把握好话题材料中的暗示    话题作文的立意选择非常宽泛,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备受学生青睐;然而话题作文并非没有限制,出题人在所给话题材料中总安排一些暗示,以免信马由缰,不着边际。    [例题]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葱茏,充满了无限生机。迎着“不寒的杨柳风”,凝望着杂花生

2、树,群莺乱飞,倾听着淙淙的三月桃花水,感受着春意融融,畅想着春光永驻,春天总是与美好连在一起的。    请以“春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分析]这是河南洛阳市2003年二模的作文题。有些学生谈到今年春天爆发的美伊战争,批判美政府的霸权主义;有的谈到近几年在北方春天肆虐的沙尘暴,提出环境保护。其实这些同学没有把握住话题中的暗示,整个话题中无一处不体现着春天的美好,而且话题结尾还着重指出“春天总是与美好连在一起的”,同学们没有注意到这些暗示,所以写了以上那些不美的内容,使立意偏颇。    2.确保立意与话题材料的内

3、在联系    立意必须是在话题材料上的自然引申,必须保证相互间紧密的内在联系,否则立意再好,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要求同学们对话题材料有深入的分析,选准立意。    [例题]    21世纪是知识和人才的世纪,知识的传播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一个备受世人关注的话题。教育促进了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又为传统教育注入了活力。电化教育、远程教育成为时代的潮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间文化的交流,各种新型教育理念不断出现,终身教育、社区教育逐渐为国人接受。未来是可以预测的,它是现实合乎规律的延伸和发展。    请以“未来的教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

4、,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分析]审题时要理出话题的中心即“未来教育”,同时话题围绕“当今教育”谈了两个内容,一是“科技进步为传统教育注入了活力,电化教育、远程教育成为时代的潮流”;二是“各种新型教育理念不断出现。终身教育、社区教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话题针对“未来教育”指出,它是现实合乎规律的延伸和发展。可见围绕未来教育的命题,只要符合现实的发展规律,就不会偏颇和跑题。    二、深刻    避免平庸,力争深刻有力是每个学生在立意方面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加工、挖掘。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1.用联想法深化主

5、题    高明的作者,通过联想开掘主题,表达强烈感情。例如《包身工》一文中,在记叙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后,作者写道:“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的事了。和乌鸦很相似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的停在船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上轻轻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这里通过联想船户养墨鸭,说明包身工就像墨鸭一样,甚至还不如墨鸭,加深了人们对包身工的同情,也更激起了人们对资本家的憎恶。    同时文章结尾又做了如下联想:“黑夜,静寂得像死一样的黑夜!但是黎明

6、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曾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些联想一方面正告了那些恣意压榨和虐待劳动人民的剥削者,另一方面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激愤之情,从而深化了主题。    再有杨朔的《荔枝蜜》,作者在结尾时对可爱的小精灵表达了无限的爱意,接着却笔锋一转,把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喻为酿蜜,由赞美蜜蜂转到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从而完成了立意的升华。    2.透过现象看本质    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对林林总总的话题材料,立意的高低关键在于谁能由平凡小事看到大道理,谁能由司空见惯的生活揭示出与社会现实密切相

7、关的大主题,谁能看得深,谁就能看到本质。    例如,许多话题材料总是涉及近年挖出的腐败高官,如陈希同、成克杰等,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此类话题有不少学生仅停留在个人意志薄弱,晚节不保的分析上;有的学生则将重点放到了官本位制度的分析,呼唤改革干部任用制度,两相比较,孰高孰低,一目了然,这就可以说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有一篇文章叫《黄土》,内容是悼念自己在农村的老父亲。作者像一般的悼念文章一样,回顾了父亲年轻时的苦难艰辛,一生的节俭贫穷,表现了自己无限的哀思与留恋,然而结尾处却笔锋一转:    “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过,他活了77岁,已很不容

8、易了;而我们周围能活到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