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抵达语文的“教学需要”

用艺术抵达语文的“教学需要”

ID:20778504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6

用艺术抵达语文的“教学需要”_第1页
用艺术抵达语文的“教学需要”_第2页
用艺术抵达语文的“教学需要”_第3页
用艺术抵达语文的“教学需要”_第4页
资源描述:

《用艺术抵达语文的“教学需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用艺术抵达语文的“教学需要”胡明珍用艺术抵达语文的“教学需要”胡明珍河南省西峡县丹水镇中心学校  接近西方文论,似乎是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来惬意的事情。用诗人般的睿智与激情,来领略布瓦洛的《诗的艺术》中理智、诙谐而又磊落不羁的情怀;读莱辛的《汉堡剧评》中的每一篇什,更类似于欣赏精巧而又精辟的多幕剧:他对悲剧的见地,犹如他本人在文艺理论的舞台中,不断演绎和铺陈着一种“有限精神的享受”和“无限精神的表现”;对艺术力的界定。列夫·托尔斯泰说得更为坦白:“不但感染性是艺术的一个肯定无疑的标志,而且感染的程度也是衡量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准。”对于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的自己,

2、总是试图从艺术的层面去领略和建构教育的真谛,——如果将感染程度的高低,作为教学效果优劣的“艺术法则”的话,那么,这更利于我们的教学行为晋身于自由和创造的境地之中。  在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无疑是构成语文“专业”的支柱与核心。对此,我更钟情于威姆萨特、比尔兹利的《意图说的谬误》和萨特的《为何写作》。前者的文本,是基于质疑与批判力中的不朽典型,——这对于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不无警醒与启迪。对于阅读和写作,许多语文教师理解不透,教起来又颇感棘手。而萨特则用“自由”、“欢乐”来解释“阅读”与“写作”的内在关系:“认识自由,本身就是一种欢乐,但这个不

3、确定的意识中包含着另一层意思:既然阅读实际上也是创作,那么我们的自由在自己看来不仅是一种纯粹的意志自由,而是一种创作活动。”“我随时都会醒,这一点我知道,但我不要醒;阅读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梦。因此一切出自这种想象中信念的感情,就像对我的自由所作的种种特殊的调整,这些感情绝不会去同化或掩饰我的自由。”因此萨特这样肯定:“因而写作既展示世界,又把世界作为一项工作奉献给读者的慷慨大度。”这些鞭辟入里的论述,无不为迷茫中的我们点燃了一盏智慧的明灯。  确实,文学即人学。而语文教学似乎更接近人性的底蕴:在母语的长河中,从孩提时的咿呀学语的母语浸润开始,语文学科的内在

4、真实,已经渗透于我们的血脉和灵魂的根部。那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意识,已作为语文中的基本模式和最高形式,真切地以一种“素养”形式存在下去;另一方面,这又使每一位语文教师有了一种职业的“使命感”。而这种“使命感”,如果不根植于人类博大深邃的“思想场”中,如果不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并对教育领域的结果与正在进行的一切进行反思,那么,我们的任何的教学实践,就会因缺乏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灵气而变得毫无生机。  每读西方文论,也常把这些似乎与教学技巧都“沾不上边”的东西,与教学实践相联系,——我发现,许多息息相通

5、的神韵,总是从心底油然而生;也常常,把这些著作与罗素的《教育论》、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等这些纯“教育艺术”的经典相比,我总感觉西方文论更益指导语文学习与语文教学;——譬如,如果把语文教师的作文批改中的评语,与这些文论相比的话,何止天壤之别呵!那么,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该如何准确地把握这种“内在的尺度”呢?我想,切合于高尔基在给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信中提出的“找回自己”,也许是一条不错的原则,从大师的思想和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找回自我,自然,也就会找到了一条指向语文世界的“绿色通道”。  所以说,在如何提升语文教师的阅读水准的问题上,对

6、中西方的经典文论的阅读是必不可缺少的:理性之光使你能走出视域的单一与狭窄,更能让我们深入那些“课文”和作者的背后。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能找到隐藏在语文外表”下面”的东西,用艺术的力量去摆脱与教育相悖的存在,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真是裨益多多。  实际上,读文学评论的感受,与读文学名著感觉是很不一样的。读文学名著,犹如直面姿态美艳、典雅绝伦的女神维纳斯,你能最真切地感受到她的呼吸与气韵。而读文学评论,感受到像雨果在《序言》中所说的“是什么在让·古容所有的画面上散布那种精美、那种奇妙而又空灵的风韵呢?是什么与它们以那种为生活和伟大所没有认识的特点呢?如果不是

7、对中世纪雄劲遒健的雕刻术的接近,又是什么呢?”这些追问与沉思,足以让我们在极大的发现和震撼中,感受到支撑艺术之美的广阔背景和它的历史源渊了。  面对颇有争议的语文教学,做一位大众的教育哲学家,做一名有艺术风味的革新者,这种梦想才能给予师者一种静穆的美和内在的力量。在如今引滥甚至消解“教育诗性”的时代里,阅读这类经典,发现它们正达成着自己语文的专业的“内存”,促使我们以一种艺术的虔诚与视角,创造出属于自己教学风格来。  中国教师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