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三)

论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三)

ID:20780261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6

论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三)_第1页
论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三)_第2页
论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三)_第3页
论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三)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三)论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三)    从中小学生生存和发展来看,从世界母语教育来看,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教育都是综合型的。这是因为中小学生要用语言进行交际和思维,要读、写文章,要接触、鉴赏文学作品,社会也因此要求中小学生逐渐具有语言交际能力,文章读写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并且从语文学习中学习民族文化、民族品质,认识社会、人生和自然。这是客观现实和学生主观需要所决定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问题在于是否认识并实行,如何在不同学段配置课程和重点,怎样高效率地达到教学目标。  当前,有人主张把培养语感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任

2、务,有人主张把培养读写能力作为基本任务,有人主张把培养审美能力作为基本任务。从一个视角看,这些主张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免失之偏颇,都会把语文教学引向歧途。  中学语文学科有自己的学科教学目的,包括智育的、美育的、德育的目的。  智育目的。教授语文应用知识体系。积累语言材料和文学素质。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现代文读写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自学语文的能力。开发智力,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像力、创造力。  美育目的。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德育目的。使学生热爱祖国语

3、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精神。  文学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实现中学语文教育目的服务的。  中学文学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学习我国和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培养文学语言的语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发展个性,健全人性;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喜爱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陶冶崇高的情操,提高文化素质。  “学习我国和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中学生要读相当数量的文学原著,这是第一位的,要重在积累和感受。  “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对文学形象

4、和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情感共鸣能力,评价能力。  “发展形象思维”:探索和幻想,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  “培养审美情感”:探索美,享受美,创造美,热爱美;用美来净化心灵、抵制丑恶。  “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从文学作品学习中,汲取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和真善美的情感,种下民族之根。  相应安排文学教育的内容:  1.文学作品:先秦散文,史传文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唐宋八大家,明清散文,唐宋传奇,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聊斋,元杂剧;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荷马史诗,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浪漫主义和现实主

5、义代表作,现代主义代表作。,《丧钟为谁而鸣》。  2.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影视文学。  3.文学史:同主要作家作品相应的中外文学史常识。  4.文学鉴赏:  文学和社会生活,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文学和形象思维,原型和典型。  审美情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  主题和人物,形象、意象、意境,艺术构思,文学语言。  根据以上中学文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定位,可以看出培养读写文章能力的任务不再是文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尽管文学教育对提高读写文章能力会起很大的作用;文学教育既不是文章教育,也不是语言教学,同大学的文学作品选读课

6、也不同。中学文学教育重在阅读文学作品,重在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重在文学素质的积累,重在陶冶情操、健全人性。因此,文学教学法也得遵循感受形象——理解形象——想像形象——情感共鸣——评价形象或陶冶情操的路子走,重在形象思维、情感审美、创新意识。  ————————————  注:  〔1〕参阅叶立群总主编,朱绍禹、庄文中主编:《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下篇比较篇,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认识国文教学》,载《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我赞成语文教学要轻装前进》,载《吕叔湘论语

7、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关于改革语文课、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载《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语文天地网[1][2][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