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说课稿.doc

雾凇说课稿.doc

ID:20806314

大小:37.73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16

雾凇说课稿.doc_第1页
雾凇说课稿.doc_第2页
雾凇说课稿.doc_第3页
雾凇说课稿.doc_第4页
雾凇说课稿.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雾凇说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雾凇》说课稿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的发展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优美佳作。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这样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这篇课文的设计上我试着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在充分阅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二、教学目标、重难点:1、说教材《雾凇》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雾凇、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

2、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2、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学生在生活中很少见到雾凇这种景观,甚至没有见过,学生在学习课文中难免缺乏直观的感受,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准备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雾凇,增强直观感受。3、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懂得空气中的水汽遇冷会结成霜花这个科学常识。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

3、过自主探究,抓住对重点句的理解,了解吉林雾凇的成因以及奇异景象的形成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本,体会雾凇的奇特美丽,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三、联系实际说策略:(1)朗读法。朗读是学习和感受一篇课文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发展学生的思维。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自由读,有感情读,重点读,联想读等,力求使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

4、悟,突破教学难点。(2)赏析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赏读文中如同诗一样美妙的句子,让学生感悟雾凇的奇特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咀嚼,读出滋味来。(3)图文结合法。四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雾凇的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四、教学设计过程:(一)由景入文,感受雾凇的美丽1、播放雾凇图片,自然地将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媒体中

5、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享受的情景之中,接着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2、由指导读好描写雾凇的词语“洁白晶莹”和“银光闪烁”,再到指导读好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描写雾凇的语句。让学生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这种美。(二)、合作探究,品词品句,情感体验,突破重难点。接着我就引导学生质疑: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导入本节的教学。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朗读第二个自然段。读完后,先让学生找出写雾凇形成的有关句子,总结出雾凇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文中主要是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饱和的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这就是一个反复阅读

6、、思考、体会的过程。学生与文本沟通交流,展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过程中点点滴滴,都是揣摩语言、体悟语言内涵的活动。课文中“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意境优美,如仙境一般。学生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通过对“最初??逐渐??最后??”和“一层又一层”的反复朗读和体悟,留下了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的感性认识,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去反复地品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词语含义。这样雾凇的形成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从而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然后,进行迁移写话,

7、用“最初,逐渐,最后”进行写话。老师提供一些场景,比如:果实的成长、做菜的过程、植物的生长、下雨或下雪等自然景观等等,让孩子模仿文本进行创作,把教材用透。(三)情感升华,延伸深化。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达到高潮,我点拨: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松花江边的人们又会怎样赞叹呢?这样引出第三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千姿百态”“琼枝玉树”“情不自禁”的含义。文中作者没有写出吉林雾凇有哪些“千姿”?有哪些“百态”?我就以此训练学生想象和写话。让学生把对雾凇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