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逍遥游 教学教案简案

语文教案-逍遥游 教学教案简案

ID:20825632

大小:2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6

语文教案-逍遥游 教学教案简案_第1页
语文教案-逍遥游 教学教案简案_第2页
语文教案-逍遥游 教学教案简案_第3页
语文教案-逍遥游 教学教案简案_第4页
语文教案-逍遥游 教学教案简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逍遥游 教学教案简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语文教案-逍遥游教学教案简案  教学目标:语文教案-逍遥游教学教案简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情意目标: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

2、,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

3、”“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习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考虑)为线,继续研读课文  (1)全班讨论明确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

4、,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逍遥游,“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板书设计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第3问和练习二。  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5、进行文学鉴赏。  3.帮助学生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读课文,投影上节课板书内容,复习旧课导入。  二、新课  讨论明确  1.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这一段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印证。  (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

6、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教师可深问: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转入对社会中人的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名全文主题。  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

7、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呢?庄子说“至人无己,  语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