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汉时期南阳的商业气息

论秦汉时期南阳的商业气息

ID:20826018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6

论秦汉时期南阳的商业气息_第1页
论秦汉时期南阳的商业气息_第2页
论秦汉时期南阳的商业气息_第3页
论秦汉时期南阳的商业气息_第4页
论秦汉时期南阳的商业气息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秦汉时期南阳的商业气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秦汉时期南阳的商业气息关于中国古代城乡商业发展情况的记载,历来是史家着重笔墨的地方之一。《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促成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的记载。而之后的班固,又转述了箕子向周武王建议重视八政的问题,其一与二便是食与,即我们现今提到的商业贸易。秦汉时期,南阳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从相关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战国中后期以来,当地便开始设置郡县。同时,拥有众多矿产的自然环境又使得南阳奠定以冶铁业为主的商业模式,其锋利的兵器被世人称赞为宛钜铁,惨如蜂虿。秦至两汉,徙天下不轨之民于南阳的迁移活动,又为当地注入了新

2、的活力,产生百姓多好商贾渔猎的现象,并最终形成了宛、周、齐、鲁,商遍天下的评价。因此,本文试图从古代城市发展方式的角度出发,以有着三京之称的南阳为叙述对象,就其秦汉时期的商业气息进行梳理,并分析它在各个阶段能够得到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一都盛会:京畿以外的中心城市  20世纪30年代,陶希圣在相关著作中就指出:在都市中,有一定的区域,是店铺开张的场所。在他看来,汉代城市既是商业发展的结果,也是商业繁荣的标志。因而,能够成为京畿之外的都会,其商业发展的背后应该有城市兴建之功劳。  论及城市的兴起,其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一为王公贵族的居住地,一为货物交换的中转站,抑或还有

3、军事堡垒等原因。至先秦秦汉之交,城市内包含的部门逐渐增多。杨宽先生就提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上的需要,城和郭中常设有市。由此得知,市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史念海先生曾经谈到,都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的条件。考察南阳周边的环境,其在南山之南,汉水以北,城北背靠紫山,东有汤穀水,又出产铜锡铅锴等物产,可谓有着很好的经济地理条件。关于其在汉初的情况,史料是这样记载的:宛,大郡之都也,连城数十,人民众,积蓄多。特别是金属矿藏,使得当地成了重要的冶炼基地。对此《史记》就曾描绘并评价到,宛之钜铁施,钻如蜂虿,轻利剽遫,卒如熛风。参看有关南阳地区冶

4、铁遗址的发掘报告①,我们可以发现,其冶炼技艺程度水平较高,拥有纯冶炼、纯铸造、冶铸结合等各个层次的制作场所。黄今言先生就曾谈论相关工艺说:冶铁业对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有较高的要求,非一般的个体手工业者所能比。故当时这些大冶铁主的生产,具有相当规模。特别是西汉中后期中央政府设置了工官制度,南阳郡中的宛县有工官、铁官,使得当地生产的铁质器具遍布全国各地。如西汉未央宫内的第三号遗址中就出现过题为南阳工官弩机,汉简中可见盾一完,元康三年,南阳工官造,瓦房庄作坊遗址出土了阳一的和铁犁等制品。此外,铁器的供应与背后赋税的征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维系王朝运转的命脉。在平叛羌、两粤以及西

5、南诸地叛乱后,中央政权更是依靠南阳、汉中以往,各以地比给初郡吏卒奉食币物,传车马被具,保证了地方安定团结。而大农以均输调盐铁助赋的行为,维持国家正常运转。由此可知,铁的发现和冶炼铁器活动的开展,不仅扩大了南阳在汉代的社会影响力,还成为西汉政府赋税的一个渠道,也是其充满商业气息的原因之一。  据《新书》记载,汉初朝廷建武关、函谷、临晋关者,大抵为备山东诸侯也。但到了汉文帝时期,朝廷解除了相关禁令,允许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行为的出现,并产生了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镕炊炭的情况。管制的放开为商人逐利提供了便利条件,秦代被迁移至南阳的孔氏家族,继承祖辈才能,大鼓铸

6、,规陂池,周游诸侯间,得到通商贾之利的效果。孔氏的行事风范,被评价为赢得过当,愈于纤啬,家致富数千金,受到南阳商人的效仿。而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受汉、江、淮的地理位置,成了沟通中原和江南地区的纽带,且反映了当时经济城市(古代都会)应有便利交通条件的事实。对此,司马迁称:宛亦一都会也。  自战国秦汉以来,南阳始终保持着商业气息氛围。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用《会稽典录》云:范蠡字少伯,越之上将军也。本是楚宛三户人,佯狂倜傥负俗。虽然其辅佐勾践平吴之后,选择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的陶地定居,获得了致赀累巨万的收益,但仍可见得宛地之人具有的经商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此外,还有身为

7、南阳堵阳人的张释之,曾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从中不难得知商业的发展为南阳人步入官场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而值得提及的是,新莽时期南阳地位得到明显上升,其与长安、洛阳等共六地,共同设立五均官,称之为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各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称师。对此,周长山先生认为:王莽将这些大城市作为商业统治的中心据点,实际上,也就是承认它们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牵引带动作用。而丁海斌先生则更加提升了五均司市的社会地位,称它们主要是表现为商业功能的经济陪都。至此,宛(今南阳)是五都之一的称号正式明确下来。若从诏书颁布的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