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钱学森之问呼唤

面对钱学森之问呼唤

ID:20832641

大小:3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6

面对钱学森之问呼唤_第1页
面对钱学森之问呼唤_第2页
面对钱学森之问呼唤_第3页
面对钱学森之问呼唤_第4页
资源描述:

《面对钱学森之问呼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作文素材:面对“钱学森之问”的呼唤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一疑问。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老已驾鹤西去,他留下的“钱学森之问”如一个谜语等待我们去破解。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这封公开信再次让“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的焦点。“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只有直面这个疑问,才能为目前中国教育存在之种种问题寻求真

2、正的解决之道。”教授们的话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精彩片段及认识点选择】“钱学森之问”之现状篇  ●小学教育  而今的小孩子,吃得好,穿得好,花用宽裕,按说应该很幸福,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的作业不断加重,书包不断加重,头脑不断加重心理负担也不段变重。所以说,而今的小学教育,是童真的“摧残器”,人性的“扼杀机”。看看我们的小学课堂吧——  阅读汇报课上,老师创设情境让孩子离开座位分成两组表演《和甘伯伯去游河》一书中的故事。七八岁正是模仿、表演能力特别强的年龄,孩子们的表演应该会异彩纷呈。可是习惯于“听讲”的孩子们面对完全放开的课堂,竟然不知所措,

3、书中调皮得把船都弄翻的小猫、小狗、小猪们经孩子表演后都变得规规矩矩,不会叫,不会跳,不会闹。由于阴天,室内光线很暗,老师提醒同学们看不清的可以到前边去,可孩子们伸了伸脖子,竟然没有一个动的。老师又提醒了一遍,后面有几个同学直了直腰看样子想到前面去,但看到周围同学没有动,又坐下来睁着迷茫的双眼,继续雾里看花,穿云望月。后来,老师让孩子们根据情节,猜测船翻后甘伯伯的话,可他们的嘴巴里冒出的都是道理深刻的“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可言。  老师带着满心的憧憬走进课堂,又心情沉重地走了出来。孩子们到底怎么了,本应无拘无束的年龄为什么就开始缩手缩脚,为什么老师百般启发,学生依

4、然稳坐不动呢?这件事让校长感触很深:我们必须坚决彻底地卸下传统课堂套在学生身上的“枷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可以举手示意回答问题或提问,也可以不举手;学生可以站着表述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坐着表述等。教师要重视学生离奇的想法、貌似错误的提法、不恰当的问法、不正确的做法,并科学巧妙地引导……我们要打破陈规,改变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呼吸的生命课堂,让他们自主参与、积极思考、快乐体验、主动发展,在课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学教育  首先,中学教育“公婆”太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有小媳妇最受气。这些专家“公婆”们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站着说话不腰痛。他

5、们高举所谓“人性”“人文”大旗,俨然是义务教育的“护花使者”,花样一套一套,规章一条一条,观点一拨一拨,方法一个一个,其实不顶用。其次,学校德育工作严重弱化。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做事,教给学生责任意识,感恩心态,合作精神。但今天的教育都是以教学为中心的。在如此功利的今天,教育的功利性可以说达到了极致。在学校领导眼里,教育的质量是什么?根本不是人的质量,是教学质量,简单地说就是学生的成绩。再次,中学教育科研工作“雷声大雨点小”,很多学校的教育科研只是表面现象而已。基本程序就是:申报课题——专家来校开题——中途指导几次(有些根本没有)——阶

6、段总结(实验教师东拼西凑几篇论文)——整理材料,汇报总结——结题。最后,应试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的过程就是追求学生成绩,最终目标就是在高考中取得成功,这既满足了学生、家长的需求,又满足了教师和学校的功利欲望。在应试教育的浩瀚大海中,学生都成了搏击风浪的顶尖好手,但在人生和事业中,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历史潮流中,他们并不是佼佼者。我们培养的是学习的机器、做题的计算机,每年都能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金奖,但就成不了科学家,因为他们仅仅是做题的机器而已。  ●大学教育  当今中国大学的根本问题是大学精神的迷失、教育功能的异化和功利主义的盛行。所谓大学精神,就是大学在

7、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现代大学精神包括四块基石:自由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批评精神。中国曾经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造就了大学精神的辉煌,出现了许多大学教育家,比如提出“兼容并包”思想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和提出“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的清华校长梅贻琦。如今,中国的大学开始向功利主义方向发展。大学无论从学科设置、专业安排还是招生制度,都以实用为前提条件。大学好端端地被分成了文科、理科和工科。曾经产生过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等人文大师的清华大学被肢解成一个可怜的工科学校。  “世界的中

8、心”离我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