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利什曼原虫贾第虫弓形虫课件

杜氏利什曼原虫贾第虫弓形虫课件

ID:20839501

大小:11.29 MB

页数:74页

时间:2018-10-17

杜氏利什曼原虫贾第虫弓形虫课件_第1页
杜氏利什曼原虫贾第虫弓形虫课件_第2页
杜氏利什曼原虫贾第虫弓形虫课件_第3页
杜氏利什曼原虫贾第虫弓形虫课件_第4页
杜氏利什曼原虫贾第虫弓形虫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杜氏利什曼原虫贾第虫弓形虫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donovani利什曼原虫属动鞭纲,寄生人体的利什曼原虫有4种。由利什曼原虫感染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利什曼病,该病是世界卫生组织等在世界范围内重点防制的十大热带病之一,其中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又称为黑热病。利什曼病可分成三类:1、内脏利什曼病,即黑热病病原体为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donovani)2、粘膜皮肤利什曼病病原体为巴西利什曼原虫(L.braziliensis)3、皮肤利什曼病热带利什曼原虫(L.tropica)和墨西哥利什曼原虫(L.mexicana)。在我国只有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即黑热病流行,

2、主要流行地区为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一、形态各种利什曼原虫的形态和结构无明显差别,有无鞭毛体和前鞭毛体二个阶段。1.无鞭毛体:又称利杜体,寄生于哺乳动物(包括人)的巨噬细胞内,如肝、脾、骨髓和淋巴结等处的巨噬细胞。杜氏利什曼原虫利杜体利杜体杜氏利什曼原虫利杜体(又称无鞭毛体,姬氏染色)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前鞭毛体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又称鞭毛体、瑞氏染色)黑热病原虫活鞭毛体利杜体(油镜)虫体小,卵圆形,瑞氏染色后,其胞质呈蓝色或淡紫色,内含一大而明显的呈红色的圆形核。动基体位于核旁,呈深红色,细小、杆状。此外还有基体根丝体。2.前鞭毛体:又称鞭毛体或细滴体,寄生于白蛉的消化道内。

3、成熟的虫体呈梭形或长梭形,前端有一伸出体外的鞭毛,是虫体运动细胞器。其它结构同无鞭毛体。在NNN培养基中的前鞭毛体常呈菊花状排列。鞭毛体(油镜)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二、生活史需要两个宿主即白蛉(♀)和人或其它哺乳动物。1.在白蛉体内发育:利杜体→早期前鞭毛体→成熟前鞭毛体2.在人体内的发育:成熟前鞭毛体→利杜体生活史要点1、致病期:利杜体(无鞭毛体)寄生于宿主的巨噬细胞内。2、感染期:前鞭毛体(在媒介昆虫白蛉的喙部)。3、感染方式:自然情况下为经媒介昆虫传播;输血也能感染其感染期为利杜体。4、生殖方式:无性生殖的二分裂。无鞭毛体在白蛉体内或培养基中,前鞭毛体在人或哺乳动物的巨噬细胞

4、内的繁殖均为无性生殖的二分裂。5、两个宿主:即白蛉(♀)和人或其它哺乳动物。6、致病期:无鞭毛体(寄生于宿主的巨噬细胞内)7、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保虫宿主:主要是犬。传播媒介三、致病致病特点:巨噬细胞大量的被破坏和大理增生。人体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后,由于利杜体在巨噬细胞内不断繁殖,其结果导致巨噬细胞大量的被破坏,导致巨噬细胞和浆细胞出现代偿性的增生。从而引起脾、肝、骨髓、淋巴结增生和肿大。因为这些器官富有巨噬细胞,细胞增生是脾、肝、淋巴结肿大的根本原因。脾、肝、淋巴结肿大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血细胞在脾内被大量破坏→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血细胞减少→全血性贫血(此外还有,

5、免疫性溶血作用:抗体抗原结合后在补体的参于下导至溶血)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白细胞减少→抵抗力下降。肝肿大→肝功能损害→白蛋白合成减少;肾功能损害(Ⅲ型变态反应所致)→使部分白蛋白从尿中排出;浆细胞增生→球蛋白增加,结果导至血浆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临床表现长期不规则发热(黑热病),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血浆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患者常有出血倾向(鼻衄和齿龈出血),消瘦等症状。儿童还可引起发育迟缓。蛋白尿与血尿:Ⅲ型变态反应导致肾功能损害。我国黑热病的类型1、内脏利什曼原虫病2、皮肤型黑热病:全身出现大小不等的皮肤结节,尤其以面部和颈部多见。3、淋巴结型黑热病:无黑热病史,

6、表现为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以腹股沟和股部多见。无压痛和红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此三种类型可同时发生,也可单独发生。黑热病死亡率高,但经药物治愈后可获得牢固的终身免疫力。黑热病病人照片东方疖四、实验诊断1、病原学诊断1)涂片法:以骨髓穿刺涂片法最为常用。其检出率为80%-90%,淋巴结穿刺,检出率较低,脾穿刺,检出率虽然较高,但其危险性较大。2)培养法:将骨髓穿刺物接种于NNN培养基,置22℃-25℃温箱内,一周后观察前鞭毛体。3)动物接种法:将穿刺物接种于易感动物(如金黄地鼠、BALB/c小鼠)、1-2个月后,剖杀,取肝、脾组织涂片。1)检测血清循环抗原:用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验

7、(McAb-AST)来诊断黑热病,其阳性率可达97.03%,假阳性0.2%。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均较好。2)检测血清抗体:如ELISA,IHA,IFA,dot-ELISA等。2、免疫学检查3)利什曼素皮内试验(LDT):用于疗效考核和流行病学调查。3、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五、流行1、分布:黑热病呈世界性分布,在亚洲主要流行于印度、中国、孟加拉国和尼泊尔。在我国,五、六十年代之前广泛流行于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在我省仅流行于淮北地区。解放后由于大规模的防治,很多地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