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检

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检

ID:20848411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7

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检_第1页
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检_第2页
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检_第3页
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检_第4页
资源描述:

《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检【】目的探讨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情况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改良kagan培养基对临床疑为泌尿系感染者的尿液分离培养,并对分离获得的细菌l型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泌尿系l型细菌感染率为42.17%(35/83),其中大肠埃希氏菌l型占37.14%(13/35)。分离出的细菌l型对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青霉素g等耐药性较高。结论临床对疑为泌尿系感染者应同时检测细菌及其l型,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联合用药,以杀菌并阻止其变为l型。【关键词】泌尿系感染细菌l型药物敏感试验细菌l型只有在高

2、渗环境中才能存活和增殖,在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或生长不良;临床对疑为泌尿系感染的患者采用普通培养基不能分离l型病原菌,导致漏诊或误诊[13]。此外,由于l型细菌的细胞壁缺陷,因而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给临床合理用药造成困难。本文对我院83例泌尿系感染患者进行细菌l型分离鉴定,并测定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1材料与方法1.1菌株2005年11月至2006年5月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尿培养为阴性,但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刺激症状,且伴发低热、乏力、腰痛,临床疑为泌尿系感染者83例,其中男37例,女46例。.133229.1.2试剂用l型平板,改良kagan培养

3、基:蛋白胨20g、牛肉膏6g、氯化钠45g、琼脂10g、蒸馏水800ml,加热溶解,调整ph至7.4,1.05kg/cm215min灭菌后冷至56℃,加入灭活人血浆200ml,混匀倾注平板。1.3检验方法嘱患者清洗外阴,取中段尿约5ml送检,2000r/min离心5min,倒掉上清液,将沉渣接种于血平板和l型平板各一个,血平板置37℃、5%(体积分数)co2培养箱中培养,低倍显微镜观察。若在培养基上观察到油煎蛋或g型菌落时,即将培养物作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细胞壁染色。有完整细胞壁的细菌胞浆不着色,周边呈紫色;细胞壁缺陷菌体的胞浆有不同程度的浓染,后者用l型平板传代,并用

4、药物纸片扩散法(kb法)对10种常用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进行分析。抗生素纸片包括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头孢唑啉、头孢三嗪、头孢哌酮、红霉素、青霉素g。采用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2进行质控,结果判断参照美国临床标准委员会(nccls)标准进行。2结果2.1泌尿系感染细菌l型分离鉴定结果从83例泌尿系感染患者尿液中分离培养出细菌46例,检出率为55.42%;其中细菌型11例,l型13例,细菌和l型混合存在22例,故泌尿系l型细菌感染率为42.17%(35/83)(表1)。表135例l型细菌种类分布(株数

5、)2.2泌尿系感染细菌l型的药敏结果分离出的l型细菌对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青霉素g等耐药率较高;对头孢唑啉、头孢三嗪、头孢哌酮及红霉素等耐药率偏低,多数菌株敏感(表2)。3讨论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后,在抗生素、抗体、补体和溶菌酶等体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可被诱导为l型。细菌成为l型后,由于细胞壁缺失使抗原结构变化,致使由细菌型诱导的体液或细胞免疫不能有效地作用于l型,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形成免疫耐受状态而在宿主体内存活,此时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症状可暂时缓解或消失。一旦阻止细胞壁合成的因素消除,如停止用药,其仍

6、可返祖为原菌,重新对人体致病,引起临床症状。因此,细菌l型的存在是泌尿生殖道感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13]。细菌l型表面抗原成分丢失,使生化反应能力减弱,在普通等渗培养基上生长不良或不生长,是泌尿系感染者细菌检出率低的主要原因。本文收集83例疑为泌尿系感染者的中段尿标本,用普通培养基和l型平板同时培养,结果细菌的检出率为55.42%,其中l型的检出率为42.17%。如不使用l型平板,其检出率仅为13.25%。因此,临床上非常有必要对疑为泌尿系感染者进行l型细菌培养。本组35例患者尿液中分离出l型细菌,其中大肠杆菌13例,占37.14%,居于首位。关于大肠杆菌对

7、泌尿系的致病,以往文献报道其侵入尿道上皮可导致菌尿症,侵入膀胱或肾脏黏膜可引起细胞死亡,也可致膀胱炎或肾盂肾炎[4]。表2泌尿系感染l型细菌耐药结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是诱导细菌l型形成的重要因素,患者有可能开始仅为普通细菌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形成l型,导致细菌型和l型混合存在。如本组资料46例患者尿培养分离出细菌,其中细菌和l型混合存在者22例,占47.83%。由于l型细菌的细胞壁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其药物敏感性与原菌多存在差异,因此临床治疗用药,不仅要考虑原细菌的药敏,也要考虑l型的药敏。我们采用kb法对分离获得的l型菌株进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