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史学转型

第21课 史学转型

ID:20855953

大小:105.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17

第21课 史学转型_第1页
第21课 史学转型_第2页
第21课 史学转型_第3页
第21课 史学转型_第4页
第21课 史学转型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21课 史学转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1课史学的转型一、梁启超与《新史学》背景:二十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转型,传统史学也发生了激烈变动,历史学经历了一场全面的改革,实现了由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标志:1901、1902年,梁启超先后发表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两篇文章,对中国传统史学作了激烈的批评。特点:新史学持历史进化的观点,区别于传统史学复古、循环的观念;新史学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区别于传统史学以皇族王朝为历史重心;新史学以全体国民为读者对象,区别于传统史学为帝王个人提供借鉴。宗旨: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传统史学与国

2、家人民的事业毫无关系,不过充当了帝王的“政治教科书”。所以中国古代的史学虽然发达,但国民却未能从中受到教益。他呼吁进行一场“史界革命”,倡仪建立新史学,重写中国史。梁启超的这两篇文章被称为新史学的宣言书,对当时的史学变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二、甲骨学与敦煌学甲骨学:1899年首次被发现,迄今已出土十五万片以上;是商王占卜的刻辞,但涉及商朝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王国维运用“二重证据法”,以甲骨卜辞证实《史记》所载商王世系基本正确,为古史研究提供了新史料和新方法。敦煌学:1900年以后,在敦煌莫高窟陆续发现了数

3、以万计的古写本、古文书;属于4-11世纪的历史文献,包括佛教经书、汉文典籍、官府档案、私人契约和寺院文书等;敦煌文献的发现,推进了与中亚、中国相关的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学、艺术等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以发掘、整理、研究、保护敦煌文献为宗旨的综合性学科——敦煌学。甲骨学是一门以商周卜甲卜骨、甲骨文、商周考古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文献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社会人文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探讨商代及夏、周两代历史文化的交叉性学科。甲骨学是在1899年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后产生、形成、发展

4、、壮大的,经过国内外学者100余年的探索与努力,该学科已成为一门具备严格学科规范的国际性“显学”。敦煌学是发掘、整理、研究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为宗旨的综合性学科。与徽州学和藏学齐名,是中国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有一段名言:“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二十世纪初年四大史料:殷墟甲骨、

5、敦煌文书、汉晋简牍、明清内阁大库档案。三、考古学的诞生背景: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西方的考古学理论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学者的关注和提倡。诞生: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启动了中国考古学的田野发掘,推动了传统金石学向现代考古学的转型。概念:是根据实物材料研究人类历史的学科。考古学家通过田野调查、科学发掘等工作方式来寻找发现各种遗迹和遗物,进而探索古代的社会状况及物质文化面貌。成果: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考古组,由考古学家李济、梁思永等主持开展了殷墟、山

6、东历城(今章丘)城子崖遗址等地的考古发掘。意义:考古发掘和发现,改变了人们对古史认识的狭隘性,丰富了人们的历史知识,对历史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前,以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近似欧洲的铭刻学,被视为中国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的研究对象属零星出土文物或传世品,未经科学发掘;偏重于铭文的著录、摹写、文字考释,以证经补史为研究目的。金石学形成于北宋,至清代正式有“金石之学”的命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