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悬河现状与治理刍议

黄河下游悬河现状与治理刍议

ID:20887295

大小:51.62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17

黄河下游悬河现状与治理刍议_第1页
黄河下游悬河现状与治理刍议_第2页
黄河下游悬河现状与治理刍议_第3页
黄河下游悬河现状与治理刍议_第4页
黄河下游悬河现状与治理刍议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河下游悬河现状与治理刍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黄河下游悬河现状与治理刍议摘要:由于进入黄河下游的沙量远大于能输往深海的沙量,黄河下游河道及河口的整体淤积是不可避免的。增加河道水流挟沙能力只能推迟河道淤积的到来,从长远看,并不能使河道由淤转冲,因此,控制河床抬升的治河原则,主要并不是提高河道水流挟沙能力,而是减少来沙量,增大落淤面积,并使淤积物各得其所,以尽量减少其对壅高上游水位的影响。关键词:悬河来沙量侵蚀基点疏浚放淤1黄河下游悬河现状黄河以多沙著称于世,其所挟带的巨量泥沙,在进入下游冲积平原之后,沿程发生严重淤积,形成河床高踞于两岸背河地面之上的“悬河”。其

2、悬河程度,就滨河区而言,一般为3〜5m,多者高达10m,就距河较远的平原区而言,相差可迗10〜20m以上。这种悬河状态在汛期往往带来严重的洪水灾害,一旦堤防决口,洪水居高临下,一泻千里,淹没范广,发展速度快,造成的灾情往往十分严重。特别是当悬河程度较高时,全河向决口奔流,形成新河,决口以下故道全部淤废,灾情尤烈。这一现象在黄河上称为改道,历史上大的改道有5次之多,改道范围,北犯天津,南袭江淮,整个黄淮海大平原几乎全受其害。这种改道的发展过程,正是黄河本身为了从不稳定的悬河状态中解脱出来,周期性地恢复到暂时较稳定状态

3、的一种手段,运用这种手段,黄河将其所挟带的巨量泥沙较均匀地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之上,完成它“移山填海造神州”的历史任务。它所塑造的大平原,实际上为一鸟趾状大三角洲,这是由于每一次改道都留下一条悬河河床的缘故。历史上的治河,虽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由于受经济基础及技术条件的限制,并无大的作为,一般限于在改道形成的新河上,根据其发展情况,相机修建防洪堤坝,对洪水加以约束而已。今天谈论治河,经济基础与技术条件已远非当年可比,可以从更广阔的范围,对更全面的因素进行考虑,作出决策。但由于泥沙问题实在过于复杂,对于许多原则性问题

4、,言人人殊,难以形成共识。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上迫不得已采用,但却行之有效的办法,已难再用。这种办法是顺应河床演变趋势,当悬河达到某种程度而改道时,不力求恢复故道,而是俟雏形河道形成后,再逐步修建新的防洪堤坝,加以约束保护。不能继续运用这种办法的原因为,时至今日,黄淮海平原地区经济已十分发达,改道的破坏性太大,这就使问题转化为,如何减小河床抬升速度,使悬河状态基本或完全得到抑制。2黄河下游河床演变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要深入认识黄河下游河床抬升的机制,有必要对黄河下游河床演变中的关键问题有较为正确的理解。黄河下游

5、河道可大体上分为三段,第一段为A_A至B—B之间的河道段;第二段为B—B至C—C之间的河口段,后者又分为河口E以上的河口河道段和河口E以下的浅海段;第三段则为C-C线以外的深海段(图1)。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关键问题之一是河口E以上悬河纵剖面塑造的机制问题[1]黄河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A—A断面进入黄河下游的年输沙量远大于通过C-C断面输往深海的年输沙量。后者在定量上难以确定,60年代我们曾根据少量河口地形变化实测资料,将大于15m水深,冲淤变化甚小的海域视为深海,曾粗略地估算为不足4亿t,这大体上相当于当年进入河

6、口段(利津以下)沙量的三分之一[2]。近期的分析成果有的类似,有的更小[3,4]。这种状况是黄河口外海滨水浅潮弱的特点造成的,在这种状况下,A—A及C_C断面之间将发生严重淤积,其中包括A—A至B-B之间的河道淤积,B_B至E—E之间的河口河道淤积,再加上E—E以下由河口沙咀及邻近海岸向前推进所造成的淤积。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河道游积造成的河床抬升△y,为河口延伸Ax造成的河口抬升Aye(=Ae,Je为河口比降)所抵消,从而不可能通过淤积增大比降,来制约淤积的进一步发1),致使自我控制系统的反馈作用完全丧失。与

7、此相反,如果黄河口外海滨为深水强潮,入海泥沙均能被带出c_c断面之外,河口不向前推进,则河床比降将逐渐增大,至不再发生淤积为止。如图2所示。这是黄河下游持续淤积的根本原因所在[1]。1黄河下游纵剖面变化示意2输沙平衡纵剖面示意VariationschemeoflongitudinalprofileoftheLowerYellowRiverSchemeofariverlongitudinalprofileunderequilibriumsedimenttransport1反映的是一个形态基本稳定,但淤积仍在继续进行的

8、动态纵剖面,这是在黄河具体条件下比较特殊的一种近乎成熟的纵剖面,其标志是,整个下游河道多年累计淤积促成的洪水上升值,1994年与1958年对比,沿程差别不大,平均2m多,下游略大于上游。分析这一剖面,除深海淤积对河口和河道淤积均无影响外,河口区的河道淤积和浅海淤积对上游河水的顶托作用和由此引起的淤积影响是至为明显的。河道淤积本身下游对上游的影响也是至为明显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