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ID:20905226

大小:250.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0-17

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_第1页
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_第2页
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_第3页
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_第4页
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嵇康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嵇康通晓音律,尤爱弹琴。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刑场上,嵇康顾视日影,从容弹奏《广陵散》,曲罢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随后赴死,时年三十九。广陵散《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聂政刺韩王曲》)《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聂政为父报仇的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嵇康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13级外语系3班袁明月5班杨舒涵传说据说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擅通音

2、律。他弹奏的琴本来有五十根弦,但由于音调过于悲伤,黄帝把他的琴断去一半,改为二十五弦。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传说黄帝时代的传说中,还有一位名叫神农的音乐家,据说他是牛首蛇身。神农曾教人耕作五谷,曾遍尝百草而发现医药,还创造了五弦琴。因此,当时的音乐用的是五声音阶。五声(五音):宫、商、角、徵、羽。定义1840年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前的音乐,通称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时期原始社会的音乐(远古的音乐)奴隶社会的音乐(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音乐)封建社会的音乐(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宋、元、明、清的音乐)原始社会人们在土鼓、石

3、磬之类原始乐器的伴奏下模仿兽类形态的舞蹈,它是原始人类狩猎生活的反映。人们也从原始音乐中得到鼓舞的力量,表现人们盼望农牧业获得好收成的心愿。这些都是和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奴隶社会奴隶社会音乐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奴隶社会由产生、发展、兴盛到衰亡的过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等客观条件,音乐文化得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在奴隶社会中,创造音乐的是奴隶──大量的乐工都是名副其实的奴隶,而享有音乐的则是贵族奴隶主阶级。他们不仅把音乐作为享乐的手段,也把它用作加强其政治统治的工具。在当时,最受尊崇的就是奴隶主阶级用于祭祀等重大典礼的乐舞。其内容多为歌颂统治者列祖列宗的功德,意在宣扬

4、宗族奴隶主统治的合理性,为巩固其统治权服务,于是音乐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其中以夏代的《大夏》为代表,其内容是歌颂夏禹治水的业绩)封建社会战国: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急剧的社会变革使旧的礼乐制度彻底崩溃,新兴的民间俗乐则以其旺盛的生命力蓬勃兴起。这种音乐曾经给伟大诗人屈原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他的《九歌》就是由民间祀神歌舞加工创作而成的。秦:这个中央集权封建的国家为实现其对音乐文化的控制而设置了乐府,它的建立,对当时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汉:在汉武帝时,乐府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乐府里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优秀的音乐家,广泛地采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民

5、间音乐,在这基础上进行加工或改编。这些新作,既有用于郊丘祭祀等典礼的音乐,也有宫廷宴会娱乐欣赏的音乐。它们的运用,使汉代的宫廷音乐呈现出与旧时奴隶主宫廷雅乐迥然不同的面貌。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期。此时国家分裂,战乱频仍,错综复杂的矛盾扭曲了社会的形象。固有的秩序,旧时的信念,统统都已幻灭。音乐成为人们冀求着新的精神寄托的理想避难所。隋唐:这一时期,在国家统一的局面下,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繁盛的燕乐便是它的主要标志。隋唐燕乐,是为满足统治阶级享乐的需要而汇集在宫廷里的俗乐的总称,以著名的《霓裳羽衣》为

6、例。乐器的运用上主要以陆续从边疆和国外传入的许多新乐器为主。(如曲颈琵琶、五弦琵琶、筚篥、方响、锣、钹、腰鼓、羯鼓等)宋元:出现了新兴戏曲和鼓子词(用一首曲子反复咏唱,中间插入散文讲说,以说唱故事类似于现代的rap)。在北方有杂剧,在南方有南戏(通称“南曲”,它的主要特点是用五声音阶,字少调缓,风格柔婉)元代,胡琴已是一种相当流行的乐器,由于它有擅长演奏歌唱性旋律的优点,所以较快地以不同的样式发展起来,并被广泛地用于戏曲、说唱的伴奏和各种合奏之中。独奏乐器琴和琵琶的演奏与创作,宋元时期也有较显著的发展明清: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明中叶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成了社会发展的一

7、个新的催化剂,从而不断派生出多种南方的戏曲声腔。在明初流传最广的则是“弋阳腔”,是高腔一类戏曲声腔中最早出现的一种,运用帮腔和滚调是它的特色,清代盛行的“京腔”等多种高腔剧种,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影响。明末清初兴起的多种戏曲声腔中,影响最大的当推“梆子腔”和“皮黄腔”。梆子腔起源于陕西一带,故又称“秦腔”。民间小戏的兴起,是明清时期戏曲发展的又一大特点,大都只有两三个角色(生、旦、丑),所演多为日常生活情节和民间故事,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明清时期,民歌小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在明清的民歌小曲中,有不少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剥削压迫的优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