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逊干涉实验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

ID:20934871

大小:283.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0-18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_第1页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_第2页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_第3页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_第4页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_第5页
资源描述: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迈克尔逊干涉实验制作:陈颜大学物理实验-预习导航实验目的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和干涉花样的形成原理。2.学会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方法。3.观察点光源产生的非定域干涉条纹,并测量激光的波长。实验仪器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激光器毛玻璃屏扩束镜小孔光阑迈克尔逊干涉仪全图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主体结构WSM--100型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主体结构如图5—12—1所示,由下面六个部分组成(1)底座底座由生铁铸成,较重,确保证了仪器的稳定性。由三个调平螺丝9支撑,调平后可以拧紧锁紧圈10以保持座架稳定。(2)导

2、轨导轨7由两根平行的长约280毫米的框架和精密丝杆6组成,被固定在底座上,精密丝杆穿过框架正中,丝杆螺距为1毫米,如图5—12—1所示。(3)拖板部分拖板是一块平板,反面做成与导轨吻合的凹槽,装在导轨上,下方是精密螺母,丝杆穿过螺母,当丝杆旋转时,拖板能前后移动,带动固定在其上的移动镜11(即M1)在导轨面上滑动,实现粗动。M1是一块很精密的平面镜,表面镀有金属膜,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垂直地固定在拖板上,它的法线严格地与丝杆平行。倾角可分别用镜背后面的三颗滚花螺丝13来调节,各螺丝的调节范围是有限度的,如果螺

3、丝向后顶得过松在移动时,可能因震动而使镜面有倾角变化,如果螺丝向前顶得太紧,致使条纹不规则,严重时,有可能将螺丝丝口打滑或平面镜破损。(4)定镜部分定镜M2与M1是相同的一块平面镜,固定在导轨框架右侧的支架上。通过调节其上的水平拉簧螺钉15使M2在水平方向转过一微小的角度,能够使干涉条纹在水平方向微动;通过调节其上的垂直拉簧螺钉16使M2在垂直方向转过一微小的角度,能够使干涉条纹上下微动;与三颗滚花螺丝13相比,15、16改变M2的镜面方位小得多。定镜部分还包括分光板P1和补偿板P2,前面原理部分已介绍。(

4、5)读数系统和传动部分1)移动镜11(即M1)的移动距离毫米数可在机体侧面的毫米刻尺5上直接读得。2)粗调手轮2旋转一周,拖板移动1毫米,即M2移动1毫米,同时,读数窗口3内的鼓轮也转动一周,鼓轮的一圈被等分为100格,每格为10-2毫米,读数由窗口上的基准线指示。3)微调手轮1每转过一周,拖板移动0.01毫米,可从读数窗口3中可看到读数鼓轮移动一格,而微调鼓轮的周线被等分为100格,则每格表示为10-4毫米。所以,最后读数应为上述三者之和。(6)附件支架杆17是用来放置像屏18用的,由加紧螺丝12固定。2

5、.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1)按图5—12-3所示安装激光器和迈克尔逊干涉仪。打开激光器的电源开关,光强度旋扭调至中间,使激光束水平地射向干涉仪的分光板P1。(2)调整激光光束对分光板P1的水平方向入射角为45度。如果激光束对分光板P1在水平方向的入射角为45度,那么正好以45度的反射角向动镜M1垂直入射,原路返回,这个像斑重新进入激光器的发射孔。调整时,先用一张纸片将定镜M2遮住,以免M2反射回来的像干扰视线,然后调整激光器或干涉仪的位置,使激光器发出的光束经P1折射和M1反射后,原路返回到激光出射口,这已

6、表明激光束对分光板P1的水平方向入射角为45度。(3)调整定臂光路将纸片从M2上拿下,遮住M1的镜面。发现从定镜M2反射到激光发射孔附近的光斑有四个,其中光强最强的那个光斑就是要调整的光斑。为了将此光斑调进发射孔内,应先调节M2背面的3个螺钉,改变M2的反射角度。微小改变M2的反射角度再调节水平拉簧螺钉15和垂直拉簧螺钉16,使M2转过一微小的角度。特别注意,在未调M2之前,这两个细调螺钉必须旋放在中间位置。(4)拿掉M1上的纸片后,要看到两个臂上的反射光斑都应进入激光器的发射孔,且在毛玻璃屏上的两组光斑完

7、全重合,若无此现象,应按上述步骤反复调整。(5)用扩束镜使激光束产生面光源,按上述步骤反复调节,直到毛玻璃屏上出现清晰的等倾干涉条纹。实验原理光束1′和2′发生干涉。若为点光源,产生非定域干涉条纹。若为扩展光源,M1、M2平行等倾条纹M1、M2有小夹角等厚条纹当M2平移d时,干涉条纹移过N条:M12211S半透半反膜M2M1G1G2E光源1.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激光波长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工作原理如图5—12—3所示,M1、M2为两垂直放置的平面反射镜,分别固定在两个垂直的臂上。P1、P2平行放

8、置,与M2固定在同一臂上,且与M1和M2的夹角均为45度。M1由精密丝杆控制,可以沿臂轴前后移动。P1的第二面上涂有半透明、半反射膜,能够将入射光分成振幅几乎相等的反射光、透射光,所以P1称为分光板(又称为分光镜)。光经M1反射后由原路返回再次穿过分光板P1后成为光,到达观察点E处;光到达M2后被M2反射后按原路返回,在P1的第二面上形成光,也被返回到观察点处。由于光在到达E处之前穿过P1三次,而光在到达E处之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