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第三章 血液

03 第三章 血液

ID:20934969

大小:6.47 MB

页数:89页

时间:2018-10-18

03 第三章 血液_第1页
03 第三章 血液_第2页
03 第三章 血液_第3页
03 第三章 血液_第4页
03 第三章 血液_第5页
资源描述:

《03 第三章 血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制作:殷盛明赵慧理论知识课后自测知识拓展本章要求掌握:1.血细胞比容、血量、血浆渗透压的概念、正常值和意义。2.红细胞的数量、功能、生理特性、生成与调节。3.生理性止血的概念与过程。4.血液凝固的概念、基本过程和特点。5.ABO血型的分型、抗原与抗体和血型鉴定。6.输血原则与交叉配血试验。熟悉:1.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血液的功能。2.白细胞与血小板的数量与功能。了解:1.血细胞发生的部位和过程。2.ABO血型的遗传与分布。3.Rh血型的分型、特点和临床意义。

2、4.生理性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血液(blood)是在心脏和血管腔内循环流动的组织。血液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主要具有如下的生理功能:1.运输2.维持内环境稳态3.防御4.营养5.参与生理性止血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液的组成(一)血细胞(bloodcells)红细胞(RBC):占99%,最多白细胞(WBC):最少血小板(platelet/thrombocyte)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value):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男:40%~50%女:37%~48

3、%新生儿:55%血细胞比容示意图(二)血浆的化学成分及作用水(91%~92%):参与各种化学反应,维持血量、渗透压和体温。低分子物质(2%):电解质、非蛋白有机物、O2、CO2等。血浆蛋白(plasmaprotein):血浆中各种蛋白质的总称。1.白蛋白(albumin)含量最多。功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转运某些低分子物质和脂溶性物质。2.球蛋白(globuin)含量次之。功能:糖蛋白,结合蛋白质,脂蛋白;具有酶的作用,还参与抗体形成。3.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含量最少。功能: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4、。二、血量血量(bloodvolume):全身血液的总量,占体重7%~8%,即每公斤体重有70~80ml血液。如:体重为60kg的人,血量约4.2~4.8L。循环血量(circulationgblood):大部分在心血管中迅速循环流动。贮备血量(reservoirblood):“滞留”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动脉,流动较慢。血量恒定:血压恒定,是维持全身器官血供的必要条件;失血<10%:机体调节机制可进行代偿→恢复;失血≥20%:代偿不能维持动脉血压,可导致功能障碍 →临床症状;失血≥30%:出现生命危险。三

5、、血液的理化特性1.颜色血液的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呈暗红色。2.比重正常人全血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血浆比重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红细胞比重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成正比。3.黏度全血的黏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血浆的黏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血液的粘性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4.酸碱度(pH值)(1)正常值:pH为7.35~7.45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pH6.9或7.8,将危及生命。(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1)

6、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H2CO3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5.血浆渗透压(osmoticpressure)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变,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渗透作用示意图晶体渗透压(crystalosmoticpressure)胶体渗透压(colloidosmoticpressure)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NaCl)(主要为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压力 大(300mmol/L或770

7、KPa)小(1.3mmol/L或3.3KPa)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血浆渗透压的分类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的生成(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血细胞发生过程中造血部位的迁移卵黄囊→肝、脾→骨髓→不规则骨胚胎早期 第2个月第4个月18岁以后(二)血细胞生成的过程各类血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hemopoiesisstemcells)。血细胞发生过程一般可分为: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和可辨认的前体细胞三个阶段。血细胞发生过程示意图临床应用:造血干细

8、胞是体内各种血细胞的唯一来源,某些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可损伤造血干细胞。因此,临床上可通过骨髓移植、脐血干细胞移植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等技术将正常人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因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引起造血功能低下的患者体内,可在受者体内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由于造血干细胞来源有限,也有采用通过增加自身外周血中干细胞数量来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后的患者免疫力低下,属于易感人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