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

ID:20971175

大小:3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8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_第1页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_第2页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_第3页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_第4页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多中心专家共识组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andsinusthrombosis,CVST)最初于1825年由Ribes描述,当时及以后相当一段时间文献报道多为尸检结果。对其治疗也仅局限于降颅压、抗癫痫等对症治疗,轻型病例有效,重症患者病死率高。1942年,Lyons描述系统性抗凝治疗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抗凝可阻止病情恶化或改善病情,但不能溶解已形成的血栓。1971年,VmeS等对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进行系统性溶栓治疗,溶栓剂可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使被阻塞的静脉窦开放,患者

2、的预后得到了极大改善。随后溶栓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1988年,Scott利用经颅钻孔进行接触性溶栓。1991年,Bamwell利用血管介入技术经颈静脉及股静脉进行静脉窦接触性溶栓,从而丰富了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治疗手段。目前,抗凝治疗是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首选的治疗,随机对照研究证实,抗凝治疗对于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安全的,不仅能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并且即使对于合并颅内出血的患者,也不会增加再次颅内出血的风险。大量文献报道,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血管再通率较高,尤其是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后,病情仍继续恶化或尽

3、管采用其他处理措施,但颅内压仍然较高者,则应考虑溶栓治疗。但目前的证据仅来自系列病例研究报道,缺乏循证医学研究证明溶栓与抗凝治疗的优劣性以及不同溶栓治疗方法的疗效。在我国,尽管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临床少见,但因其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各异,常被误诊或漏诊,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同时由于对其发病原因尚未有明确的认识,现有临床治疗手段及评价方法缺乏统一的标准。基于此现状,本专家组联合制定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治疗的共识,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认识,确定统一的治疗手段及评价方法。一、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因

4、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约占所有卒中的0.5%-1%,多见于孕妇、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以及<45岁的年轻人群。在正常人群中,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年发病率在新生儿和儿童为7/1000000,成人约为2-5/1000000。其中54%的患者正在服用口服避孕药,34%处于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栓形成前状态,2%为孕妇或产褥期女性,其他诱因包括感染(12%)、癌症(7%)及血液系统疾病(12%)。常见的病因:(1)遗传性高凝状态:抗凝血酶缺乏、补体蛋白CBS缺乏、激活蛋白V抵抗、v因子突变、凝血酶原突变、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突变致高半胱氨酸血症

5、等。(2)获得性高凝状态:怀孕、产褥期、高半胱氨酸血症、抗磷脂抗体、肾病综合征等。(3)感染:脑膜炎、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颈部、面部和嘴部感染、系统性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4)炎性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韦格纳肉芽肿、结节病、炎性肠炎、血栓闭塞性血管炎、Adamantiade-Bechet病等。(5)肿瘤:神经系统肿瘤、全身恶性肿瘤、神经系统外实体瘤等。(6)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症、严重贫血和自体免疫溶血性疾病、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等。(7)药物:口服避孕药、锂剂、雄激素、舒马

6、曲坦,静脉输人免疫球蛋白、激素替代疗法、天冬酰胺酶、类固醇、违禁药品等。(8)物理因素:头外伤、神经外科手术、颈静脉插管、腰椎穿刺、脑静脉窦损伤、静脉滥用药物等。(9)其他因素:脱水(尤其儿童)、甲状腺毒症、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痿、先天性心脏病、放射治疗后等。二、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改变首先,脑静脉闭塞引起静脉性梗死及局部脑水肿。病理学可见增粗的静脉,局部水肿、缺血性神经元损伤和瘀点状出血,后者可形成颅内出血。其次,静脉窦闭塞引起静脉引流障碍,导致静脉高压:一方面造成血-脑屏障破坏、有效循环血量减低以及能量依赖性细胞膜泵功能障碍出现脑水肿;另一方面影响脑脊液

7、吸收障碍造成颅内压增高。三、临床表现头痛为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最常见的临床症状,90%的患者会出现。40%的患者出现局灶性或全身性痫性发作;颅内压升高造成的视盘水肿,可使视力进行性下降;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脑神经麻痹、失语及小脑体征。四、辅助检查(一)实验室与和腰椎穿刺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指标、D-二聚体及抗体、炎性反应指标检查。2、腰椎穿刺检查:压力常增高,>300cmH2O(1cmH2O=0.098kPa)患者的临床症状常较重。(二)影像学检查1、CT检查:直接征象表现为绳索征、三角征、静脉窦高密度影像;

8、间接征象可表现为静脉性梗死、出血性梗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