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在历史中的发展与变迁

崇明岛在历史中的发展与变迁

ID:20978770

大小:6.99 M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8

崇明岛在历史中的发展与变迁_第1页
崇明岛在历史中的发展与变迁_第2页
崇明岛在历史中的发展与变迁_第3页
崇明岛在历史中的发展与变迁_第4页
崇明岛在历史中的发展与变迁_第5页
资源描述:

《崇明岛在历史中的发展与变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崇明岛在历史中的发展与变迁——近代史纲要课程“家乡历史调研”报告概述:作为上海市民,每次要出岛去市区的时候,岛上的人就会称是“去上海”,这是一个从常识来说并不正确,却已经为大家习以为常的说法。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岛民”,在我的意识里,“上海”并不是一个另岛民非常有归属感的地名:一条阻隔两岸的长江、不同的方言、还有与市区的繁华与繁忙有太多差异的质朴与安宁,这些都使我们对“岛”有着太特殊的情感,而非行政地域划分就能决定的。从我家的窗户就可以望到江水和江面上的来来去去的船只,船起航的汽笛声还有夏夜从窗口吹进来的凉爽的江风,

2、都伴随着我长大。每个有空闲的傍晚,家人朋友就会在堤岸边散步、放孔明灯。直到如今上大学了,我成了船上的常客,每每离开小岛,望着越来越远的码头,心里都会泛起“离乡”的忧愁。借这次近代史纲要“家乡历史调研”的作业,我特地参观了“崇明学宫”,在这座明代建立的建筑里,陈列了很多关于崇明历史的点滴,希望以此增加我对家乡的了解。一、“岛”的形成、合并与扩大如今的崇明岛已经趋于一个完整的形态,而它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而是大自然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作品”。作为河口冲击岛,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随着日积月累的泥沙堆积一直在扩大。根

3、据历史的记载和地理学家的判断,唐朝武德年间最早出现了东西两个沙洲。《苏州府志·沿革·崇明县》:“崇明在东海间。⋯旧志云,唐武德间,海中涌出两洲,今东、西二沙是也。”万历《崇明县志·沿革》:“盖崇起于唐武德中也,⋯名东、西两沙,渐积渐阜,而利渔樵者土著焉。”《读史方舆纪要·苏州府崇明县崇明旧城》:“唐武德间,吴郡城东三百余里忽涌二洲,谓之东、西二沙。渐积高广,渔樵者依之,遂成田庐。杨吴因置崇明镇于西沙。”宋代,又相继出现了姚刘沙与三沙。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的姚刘沙,它从西北向东南延伸与东沙接壤,成为东沙西扩的第

4、一个合并沙洲。于是“前二沙(按:指东、西沙)之民,徙居于此,大成村落”,因多姚、刘二姓,故名姚刘沙。南宋后期,从姚刘沙一东沙置天赐盐场到升为崇明州。此后经过75年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在距姚刘沙西北五十里的江中,又涌现一个被称为三沙的大型沙洲。因为是由三个小沙洲合并而成,所以被称为三沙。今日崇明岛的基本框架,在宋末元初已经奠定。元明两代,出露江面的大小沙洲达到六十几处。长江口南支异常活跃,沙洲重组、合并,岸线崩塌极为显著。明清交际时期这些沙洲由于此涨彼塌缓慢地合并、连成片。然而在众沙合并为一的过程中,原先的

5、东沙、姚刘沙、三沙遭受严重冲刷,大部坍没,或被新沙洲所覆盖。明末清初是崇明岛大型沙洲合并完成的最后阶段。此后崇明岛就不断因泥沙堆积而扩大土地及滩涂面积,形成如今超过1160平方公里的中国第三大岛,也是世界最大的泥沙堆积岛屿之一。这种变化的原理在于,长江河口落潮流主泓偏向南岸,涨潮流主泓则向北偏离,而在涨、落潮流之间的缓流区,水流夹带的泥沙得以沉积,并从暗沙逐渐发展成为沙洲。其后,在科氏力的继续不断作用下,落潮流偏向于沙洲南侧河道,沙洲北侧河道则属于涨潮流性质。在涨潮流占优势的北汊河道中,其泥沙搬运通常是净进的,上溯

6、的泥沙大多不能被落潮流带人大海,从而导致沙洲北侧河道继续淤积新沙洲,新老沙洲在北汊河道中不断发展、合并,一旦北汊上口淤塞,沙洲则在冲淤变化中与北岸相连。由此,地理学上对岛屿变化的未来预测是,崇明岛北岸与北侧的海门、启东地区相接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到时候岛再也不是岛了,想到这一点也有些怅然呢。在学宫里我也了解到了关于崇明的行政隶属和治所变迁方面的信息。五代初被命名为“崇明镇”,“崇”取高义,“明”取清明义,“崇明”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之后因盐业的发展在宋朝被定位“天赐盐场”。明朝时因渔业、盐业以及航海的

7、要塞地位从元朝的“崇明州”被升级为“崇明县”。而治所的五次搬迁,是由于潮水冲击,原治所所在地被侵蚀所致。从清代起定在城桥镇,并一直保留到如今。隶属地是在1958年才从江苏省改为上海市的。因此,崇明人对上海并没有太强的归属感也有历史方面的原因吧。一、古船与水上交通古代崇明的造船业和水上交通十分发达,适宜在浅滩和暗沙中航行的崇明沙船,源自崇明而闻名全国,是我国木帆船四大船系之一。清乾隆年间的《崇明县志》记载:“沙船出自崇明沙而得名”。船身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也曾多次停泊崇明。崇明发达的航海业造就了历代能人辈出,其中以元代朱

8、清、明代沈廷扬、现代陈干青对中国航海事业所作的贡献最为显著,因而被后人誉为“崇明海运三杰”。朱清(1236—1303年),因贩私盐常出入海上,熟悉海道情况。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奉命用船将库藏图书由北海道运至大都。试航成功后,遂向朝廷建议开创海上漕运,字词打开了驶向北方的海上航道。又疏浚娄江直达东海,沟通了与日本、高丽和琉球的海上贸易。同时代的殷明想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