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 独游西岩 辛弃疾阅读答案

生查子 独游西岩 辛弃疾阅读答案

ID:20997128

大小: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8

生查子  独游西岩 辛弃疾阅读答案_第1页
生查子  独游西岩 辛弃疾阅读答案_第2页
生查子  独游西岩 辛弃疾阅读答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生查子 独游西岩 辛弃疾阅读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生查子独游西岩辛弃疾阅读答案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5分)  【答案】本词刻画了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2分)词人虽然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

2、离骚》,表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2分)“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首词语言简洁,内容深刻含蓄。初读全词,似乎作者寄情山水,与青山明月相交游,心情轻松愉快。细加品味则不然。词中描写的是: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词人孑然一身居于山中溪畔,长夜无眠,独咏《离骚》。这是一幅多么凄清、幽独而又含有晶莹色泽的图画!这图画中的主人公,不正是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作者形象吗?词中的青山和明月,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的偏见,高尚、正直而又纯洁。当作者罢官

3、之际,被“严寒”所逼之时,得到敬重的,只有它们——青山和明月,情深意切,成为自己的知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具体分析。(6分)  【答案】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3分)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3分)  【解析】  试题分析:在章

4、法上,上片不说自己游山,而说青山“劝我溪边住”;下片不说自己月夜读《离骚》,而说明月听《离骚》。以客写主,不仅含蓄蕴藉,情趣横生,而且有力地衬托出作者的高洁品格。尽管他为世所弃,无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却仍然保持着“一片丹心在玉壶”的美好情操。听读《离骚》,从“读”这个行动来说,是写实,但其中另有寓意。《离骚》抒发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郁愤不平之情。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却屡遭投降派排斥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不得已闲居乡里,“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这满腔忧愤之气,很难用一二句话表达出来,借用屈原的《离骚》,恰好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心情。看似信手拈

5、来,不留痕迹,却显出作者的非凡功力。轻轻一笔,就使全词的主题思想迅速得到升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