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召唤ppt

废墟的召唤ppt

ID:21000694

大小:4.01 MB

页数:42页

时间:2018-10-17

废墟的召唤ppt_第1页
废墟的召唤ppt_第2页
废墟的召唤ppt_第3页
废墟的召唤ppt_第4页
废墟的召唤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废墟的召唤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同学们,你们见过废墟么?废墟给你们怎样的感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现在的圆明

2、园废墟常年沉睡着,它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眼里,就有一种现实指向。指向什么?明确: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园于186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园:废墟的召唤宗璞抒情散文宗璞,女,散文家、小说家。生于北京,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在《文艺报》、《世界文学》

3、等刊做编辑。著作有中篇小说《三生石》、童话集《风庐童话》、《宗璞散文选集》等。宗璞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孙犁评价她的散文说,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细节。作者简介宗璞,原名冯钟璞,笔名绿蘩、任小哲等。现代女作家。其作品《三生石》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因而,本篇的主旨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

4、兴的建设潮流之中。饱含着爱国知识分子的赤子之情。本文写作背景níng迤逦1.字音字形kuòxūnièrú胄2.词语积累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甲胄zhòu(1)________:盔甲。(2)停滞:。窣忱zhì窸(3)________: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废墟(4)凝固:比喻固定不变;停滞(5)________:曲折连绵。迤逦嗫嚅(6)________: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7)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8):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9):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5、10):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11):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12):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如泣如诉若无其事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瞬息万变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4、将文章划分为4个层次。全文分为四个部分:一.(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二.(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6、“废墟,不愿永久停泊”。三.(11-19段)作者通过与“年轻人”的对话,有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向全社会呼唤,尤其对青年人呼唤。四.(20-21)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第一段景色描述给我们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出其作用?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为全文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阅读文章第二段回答以下各题1.怎样理解“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这句话?2.作者用三十年前心中的念头和三十年后“他还是停泊在原野上”的现实,表达出怎样的一种情绪?运用比喻形象的写出了圆明园已经成为了废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历史已经在这里停滞。表达出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滞

7、,强烈希望变革的情绪。如此描绘必然使读者产生共鸣—太需要变革了!3.怎样理解“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阅读文章第四段回答以下各题联系上下文,作者面对废墟,为什么先是“欣然”,后却“怅然”?欣然是“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指自己始终没有忘记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怅然”是这历史的沉重和凝固。阅读第五段思考问题:“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

8、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