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意识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意识

ID:21006312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8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意识_第1页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意识_第2页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意识_第3页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意识_第4页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意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意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意识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意识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01级研究生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意识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意识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01级研究生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意识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意识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01级研究生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意识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意识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01级研究生王丽娟  当前,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焦点,保护环境、关爱地球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

2、识,世界各国教育都在强调学生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面对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影响到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环境资源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提高学生对未来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高度责任感,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环境意识教育缺失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及当前的历史教学对学生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甚至严重缺失。在历史课程功能和目标定位、教学理念等方面,都缺乏对生态环境意识的阐述。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往往从人与

3、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由此,自然、生态环境常常被排斥在历史教学之外,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被割断。历史教师对历史的教授,主要放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而缺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自然环境变化发展过程等内容的讲授。我们的中学历史教材,也是从社会角度诠释历史发展进程,忽视了对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分析,教材中很少看到“环境”的字眼,即使出现了“自然”一词,也是反映人类如何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内容,对

4、环境保护的内容,很少会涉及到。  另外,现在的历史教学很少从新角度——生态环境角度审视人类过去的思想和活动,很少同时从自然环境和社会变迁关系的角度全面分析问题。例如,我们对“人定胜天”思想给予过度肯定,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给予否定,没有考虑其中的合理因素。再如,历史教师往往过多地肯定过去人们无休止的垦殖、拓荒及人口增长,对一些主要因人为不合理的开发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恶化而衰落的经济区(如我国黄河经济区的衰落)的分析仅仅从社会角度(如战乱)进行分析。这对于历史教师而言是很“正常”的事情。从教科书来看,

5、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版)讲到,“由于清除大片森林和疏干沼泽,耕地面积大为增加,”从而促进了欧洲农业的发展。这种以破坏森林和湿地为代价换取农业暂时发展的做法,在今天是不应提倡的。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历史教育家赵恒烈先生曾指出,“根据过去的视角,讲农业、手工业着重揭示剥削;根据今日视角,是否应该多讲点经营管理的知识呢?讲商业,着重讲商人投机取巧,发财致富;根据今日的视角,是否应多讲点如何进行经营管理和合理竞争的知识呢?……”没有教学理念的转变,不从新视角审视问

6、题,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不利于对学生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  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1、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意识的重要阵地  首先,人类的一切历史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环境,历史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历史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知识可以反映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影响,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这些历史知识中蕴含的环境教育因素。例如,黄河流域、两河流域之所以会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与地理环境条件的优越有很密切的关系。再如,在讲到原始社会北京人时,北京人生活的

7、自然环境——周口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河流纵横交错,飞禽走兽成群出没,为北京人提供了必要的生活资料,北京人在这种环境下,依靠群体的力量实现了生存发展的延续。历史教师可以就此向学生渗透自然环境重要性的意识。  其次,我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历史教学中应适当加以介绍,强化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意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意识到要想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必须注意保护,合理利用,不能过度开发。春秋时期的管仲提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又说

8、,“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他在治国实践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综合考虑,成效显著。荀子曾根据生物资源消长的规律,提出一套保护生物资源的理论和措施。他说:“养长时,则六畜生,杀生时,则草木植。”“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秦朝时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湖北云梦县秦朝古墓出土的竹简上记载的《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林及壅堤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