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整理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整理笔记

ID:21048800

大小:106.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0-19

中国文学批评史整理笔记_第1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整理笔记_第2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整理笔记_第3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整理笔记_第4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整理笔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整理笔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一、古代经传里保存的文学理论批评资料(次重点)识记:美刺说:出处《诗经》。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

2、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理解:春秋时代所谓的“赋诗言志”的内涵: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歌的本质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观点和态度。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言志的“志”解释为与政教有关的思想

3、,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吴公子季札评论诗乐所表现的文艺观: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他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周南》、《召南》)。他提倡“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礼记、乐记》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这就是《礼记

4、、乐记》中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这种见解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应用:经儒家整理的古代经传中文学观点的基本倾向及他们对后世文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1、美刺说:出处《诗经》。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表达了当时人对文学社会作用的朴素认识。2、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志”

5、解释成与政教有关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这就是《礼记、乐记》中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这种见解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左传》中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他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他提倡“中和之美”,这种中

6、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4、在《左传》中提出“三不朽”的观点,其中“立言”就包括文学在内,它的意义重大,但是又在“立德”、“立功”之下。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二、儒家的文学观1、孔子的文学观(重点)识记:“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即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的作用,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的作用。“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孔子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重视。孔子认为就一个人来说,“质胜文则

7、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引申到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思无邪”: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是孔子删诗的标准。也是他进行文学批评的标准。所谓“无邪”就是说《诗三百篇》的思想内容都是符合儒家的政治伦理原则,纯正没有邪念。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孔子评价标准还是比较宽容的。理解:孔子的论诗主张:⒈孔子的功利主义文学观是前所未有的,它并对后来两千年的文学批评产生影响,在中国形成了一个非常优厚的传统。⒉孔子在内容

8、与形式的关系上倡导文质合一,先质后文的思想也是后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主流思想。它比前此《易经》象辞中所说的“言有物”及“言有序”要具体和系统。⒊重视文学的中和之美也是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之一。⒋兴观群怨所论说的文学的功用比较全面,包括对读者的审美作用,对社会的认识作用,对人的交流团结作用,对泄导人情的作用。并且也对后世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