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ID:21056250

大小:6.69 M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0-19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_第1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_第2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_第3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_第4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课基本形体切挖教学目标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教学难点: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教学准备师:范图、实例、制作材料生: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教学过程1、导入阶段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造型: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生答。师问:我把他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对?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师:立方体和圆柱

2、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之一,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和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今天我们学习用单个六面体或圆柱体进行形体切挖的练习。(欣赏课本范图,讲解结构)2、发展阶段⑴欣赏课本图片,加深形体感受,了解草图画法。⑵请大家根据课本范图尝试制作一个凯旋门,留意小结制作方法,师总结。⑶欣赏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筑、日用品等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像。3、本课练习根据草图,在带来的材料上进行切挖练习。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5、作品展示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生评价,师总结。6、拓展纸

3、虽然是一种平面的材料,但在纸上进行切挖以后,用折、卷等方法使它成为立体的形体,也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大家可以回家尝试着制作。第二课点的集合教学目标1.点、线、面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及点的集合形式2.通过对各种点与线的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其掌握不同点的表现形式,从而有选择的进行创作。3.体验点、线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修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点与线的集合的形式。教学难点:点、线、面的联系与画面美的体现。教学准备:学生:水粉或水彩颜料、彩笔、彩色纸、剪刀、胶水、铅画纸教师:多媒体课件、作画工具、材料教学过程(一)图片对比

4、导入。说明:课件出示画面效果完全不同的点彩派创始人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塞纳河景色》以及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者》,请同学们分析不同作品中画面效果的不同之处。在分析回答的过程中,学生经过观察会直观地感到:点彩画画面以点排列的方式绘制,画面效果较为朦胧,与之完全不同的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画面效仿自然、清晰而真实。1.同学们是否知道这两幅画叫什么名字?作者分别是谁?2.这两件作品画面效果有什么截然不同的地方?(揭示课题)《大碗岛的塞纳河景色》(修拉)《拾穗者》(米勒)(二)知识全面剖析。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以多媒体课件演示为主,结合学生小组讨论、回答等方式进行

5、。1.点的横向排列形成什么?2.点向四周排列又形成什么?3.点疏密不同的排列会形成怎样不同的效果?4.点大小不同的排列会形成怎样不同的效果?各种工具表现不同的点。(三)欣赏点的各种形式。1.欣赏生活中动植物身上点的图片。2.中国画里的点和线。(四)点画作品分析。课本中选择了不同种类的点绘画作品,在此,可将各种作品展示于学生面前,通过老师的引导逐一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分析,得出不同作品的绘画方式,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点的作用及表现形式。1.同学直观感受点彩画、纸拼贴画、纸团蘸色点画、彩笔点画等作品。2.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组讨论学生不同的作品以及绘画方式。(五)

6、学生实际操作。说明:这一环节是学生充分展示个性、表现自我、相互交流、体验乐趣的过程。学生能否根据课上所学知识与技能,将画面的艺术效果表现出来,是这一环节的根本。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指导和肯定,使学生的画面及时保留较好的效果。学生操作的过程是对知识技能加深与掌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画方式进行作画。因为本课从技法上讲相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也可选择或参考课本中的作品进行临摹。作业要求:1.选择点画方法之一进行创作或临摹。第三课远去的路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2、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3、

7、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教学重点: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2、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教学准备: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导阶段结合课本中的文字描述,分组欣赏、讨论课本和老师提供的图片,理解什么是透视现象。二、发展阶段1、小结透视现象所产生的规律。2、什么是视平线和消失点。(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3、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区别。(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教师用几何形体示范什么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4、课堂作业根据学习要求,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观察,注

8、意体会物体的透视变化规律。三、课后整理1、回家收集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