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ID:21084277

大小:6.57 MB

页数:22页

时间:2018-10-17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_第1页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_第2页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_第3页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_第4页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北京大学前身是什么,它是在什么时候,什么背景下创办的?北京大学学习目标1.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科举制废除、新闻报纸和书馆出现的史实;2.知道鲁迅、齐白石、聂耳、洗星海等文学艺术家的主要成就。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洋务运动时期维新变法时期1.新式学堂的创办一.新式教育的发展新式学堂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新式学堂的创办,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一些近代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京师同文馆近代中国创办最早的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大学堂原址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的建立使近代中国

2、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辛亥革命后(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北大名人:陈独秀: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蔡元培: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茅盾:1913年考入北大预科班,由于贫困没再继续读。马寅初:1915年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2)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度2.建学制,废科举(1).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这是中国历史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的学制,标志着我国新型学校制度正式确立。奏定学堂章程废科举,开学堂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初等阶段、中等阶段、高等阶

3、段学校课程设置等1905年,正式废除科举制度二.社会生活的变化1.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文明和生活方式传入中国,猛烈地冲击着中国的传统习俗,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2.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①剪发辫:强令男子剪掉辫子溥仪剪辫装辛亥革命爆发后,剪辫子成为推翻清朝统治进行革命的标志。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孙中山通令全国各地男子掀起剪辫子②易服饰:西服,中山装,旗袍等新式服装流行起来清代男子服装西装中山装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前襟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国;前襟的扣子改为五个,寓意国民党五权分立这有别于西方国家的三

4、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衣领为封闭竖领。表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历史百科清朝旗袍民国旗袍清末民初女装的演变旗袍现代旗袍③改称呼:跪拜用鞠躬、握手礼取代跪拜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清末民女现代少女④禁缠足倡女权民国时期上海西餐厅⑤饮食、娱乐、婚丧崇洋逐新3.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变化。不平衡总体来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1.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

5、天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题()A.男子剪辫子B.女子停止缠足C.废除跪拜礼D.取消“大人”称谓2.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落后的习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禁止缠足B.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C.取消“先生”、“君”之类的称谓D.强令男子剪掉辫子BC随堂演练3.民国时期社交礼仪上握手、鞠躬逐渐取代跪拜礼,称呼用“先生”、“君”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传统礼仪已经过时B.人们民主、平等意识的增强C.流行语汇不断发展D.辛亥革命取得胜利4..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的改变社会习俗的法令包括)①易服②剪辫令③禁止缠足④改称呼A.①②B.

6、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BC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